文档详情

呼吸道病毒医学生理学.pdf

发布:2021-06-22约1.34万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感染病毒 主要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侵犯呼吸道 粘膜上皮细胞,并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 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呼吸道病毒的成员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腮腺炎病毒 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 鼻病毒、冠状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简称流感病毒。 人类:甲(A)、乙(B)、丙(C)型; 甲型流感病毒也感染家畜、禽、野生鸟类等。 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流感全 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 形态与结构 球形,直径80-120nm ,有包膜。 形态与结构 由内向外结构: 核心:-ssRNA ,分节段(7-8) 1-6 片断分别编码PB2、PB1 、PA、 HA 、NP 、NA 7 片断编码M1 、M2 8片断编码NS1 、NS2 核蛋白(NP ): 衣壳蛋白,与RNA 多聚酶一起与RNA 节段相连形成 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壳;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 异性  包膜: 1)基质蛋白(M蛋白,包括M1 、M2 )抗原性稳定,具 有型特异性; 2)双层类脂膜  刺突:HA ,NA 刺突  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 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 部表面  神经氨酸酶(NA ) 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 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 是聚合成群。 刺突 HA (血凝素): 1)凝集红细胞(血凝试验); 2) 吸附宿主细胞 3)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4) 易发生变异。 NA (神经氨酸酶): 1)水解细胞表面神经氨酸,促进病毒释放; 2) 液化呼吸道粘膜表面粘液,促进病毒扩散; 3)具有抗原性,抗- NA 可抑制水解,但无中和作用; 4) 易变异。 血凝实验原理 HA负责吸附细胞,NA负责释放病毒 抗原分型  分型:据NP 、MP抗原性分:甲、乙、 丙三型  分亚型:甲型根据HA、NA抗原性 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6、 N1~N9 ) 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抗原变异的两种形式  抗原变异两种形式: 抗原性漂移:小变异,不出现新亚型,小流行。 抗原性转变:大变异,出现新亚型,大流行。 培养特性  鸡胚培养  细胞培养(无CPE ,有红细胞吸附现象) 抵抗力  不强。  不耐热,56℃30min可灭活。  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 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飞沫、气溶胶呼吸道传播 致病机理病毒局部繁殖,不入血 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  呼吸道局部感染,往往伴随全身症状。 如:畏寒发热、肌肉酸痛、咳嗽、鼻塞 咽痛头痛乏力等  易继发细菌感染。 疫苗  全病毒灭活疫苗  裂解疫苗  亚单位疫苗  针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 亚型、H3N2 亚 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三联疫苗。 其它呼吸道病毒 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麻疹病毒、腮 腺炎病毒 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 病毒、冠状病毒 病毒 形态结构 血清型 引起的主要疾病 名称 大小(nm)核酸型 包膜 乙丙三型,甲又可分为 流感病毒 8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