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三).doc

发布:2017-03-31约2.7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三) 一、教材分析: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准确地说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因此,新教材一改老教材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体系,第一章就采用身边的几何体——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入手来研究图形。这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发展直觉思维和空间思维,逐渐形成对空间和图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从而了解为什么从不同方向看,并发展空间思维。 数学思考:经历识别物体的三视图,丰富对现实及图形的认识,培养动脑思考、大胆猜想,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清晰说明结论。 解决问题: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从观察几何体拓展到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人文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活动过程,加强与他人交流,发展思维能力。 难点:认识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四、教学方法:(模式) 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反馈评价 五、教具、学具: 圆柱、长方体各两个,正方体、四棱锥各一个,水壶、杯子、乒乓球。 六、教学媒体:投影仪或录像。 七、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谁知道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呢?(参照课本P139题)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多美的山,多美的诗!(打出投影1:诗与画)诗情画意来自作者苏东坡从多个角度对庐山的仔细观察。从哪些角度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在山中看。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能有些同学会纳闷,今天老师上数学课怎么会念起古诗来?其实,苏东坡通过作这首诗,教给了我们观察祖国大好山河的方法: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庐山奇妙、壮观的美丽景色。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看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和数学中熟悉的简单几何体。下面同学们能否通过观察和抽象思维来回答问题?(打出投影2) 师:看投影片,请指出下列各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此图选自《课标》P16)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 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鼓励同学们应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思考问题,我建议教师要渲染气氛,引导学生举手,体现强烈的参与意识。下面请三个同学做一个小实验,谁愿意? 师:(老师摆好道具)请同学上来。(按不同方位站好。)请告诉大家,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地提问:讲台上明明摆着同样的东西,但他们三个人的回答却不一样,是怎么回事呢? 某某:因为他们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师:现在请两位同学调一下位置,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确实经过同学们的实验、观察发现了…… 生:发现了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 复习巩固:(打出投影3)看图,想一想,哪幅图是小华看到的,哪幅图是小彬看到的? 生:第二幅图是小华看到的,第四幅图是小彬看到的。 师:回答得真不错!如果想同时看到杯子和乒乓球,那么他们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引导学生说出,从上面看,从正面看,稍微斜一点看。 师:刚才我们做了、看了,现在你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对象的实例呢? 让大家开动脑筋,小组讨论回答。 若有条件,老师可请同学们看两段录像。(放录像)世界杯赛上欧文是假摔吗?羽毛球出界了吗?或引导学生说出情景。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联系。 议一议:(打出投影4)同学们说的这些现象都很好,并且都体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从不同的方向看,才能全面看清某件事物。现在让我们继续来观察一下数学中我们熟悉的简单几何体。用自己做的几何体搭一搭,摆一摆,四人小组围坐交流,边看边记录。下面的五幅图是从什么方面看到的? 小组讨论并摆放,教师最后肯定答案。 教师再引导:无论是生活中的物品,还是数学中的简单的几何体,我们从不同方向看或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请问:我们要从几方面才能把一个物体看完整呢? 学生:要从六个方面:上、下、左、右、前、后。 师:还有人有不同意见吗?那至少要从几个方向看呢? 学生:三个就对了。因为数学中的几何体可以认为是对称的。 师:今天,所有同学表现得都棒极了,说的答案都很有道理。在数学上,我们把观察者的角度,正面看到的叫做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叫做俯视图。接下来,我们来看正方体的三视图。打开课本7页看图1.1-5引导学生分析。 师拓展:你还能不能举一个几何体,它的三视图都为同一个图形呢? 生:球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