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设计理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结构来编写的。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以这样的结构来认识: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寻找水滴中的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史和概貌。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2、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
1、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了解列文虎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观察、记录、汇报。
3、学生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记录并汇报。
4、讲述:如果你们想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该借助什么工具?
5、想要观察到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需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6、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会有什么?这将是个这样的世界呢?
二、探究新知: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学习使用的方法。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4、讲述: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分组观察。
6、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7、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把它们叫做微生物。(板书:微生物)
8、认识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做相应补充介绍。
(3)、通过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9、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认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2)、谈话: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目前,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希望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那样不断的探究,不断发现。
三、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证明办法。
3、活动:制作微生物玻片,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板书设计:
1、水滴里的生物
微生物:空气中
土壤中
动植物的体表体内
2、做酸奶
设计理念:
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一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愿望,推动学生主动查找资料了解牛奶为什么变成酸奶,从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教学目标: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至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2、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教学准备:
1、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容器。
2、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制作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
二、学习新知:
1、猜猜看:酸奶是怎么制作成的?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演示制作酸奶的方法: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制作酸奶需要注意的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