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词赏析作业.doc

发布:2017-10-10约4.22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整体把握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韵。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耐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旬)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完成下面各题 1.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其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C.诗中对大海的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其中“日月之行”等四句逼真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写景状物的名句。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 2.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下面赏析无误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旬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B.“水何澹澹”是描写有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无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C.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D.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整体把握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一一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二、完成下面各题 1.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开篇点题,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客路”即驿道,“客路青山外”是诗人的想象。 B.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练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颈联既写景又抒情,更在写景抒情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被后人誉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D.尾联点明主旨,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归雁洛阳边”是希望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2.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乡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