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课题背景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溶液。将经过反应显色后的待测样品与标准液比色,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步骤 五、课题成果评价 (一)泡菜腌制的质量如何 可以根据泡菜的色泽和风味进行初步的评定,还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乳酸菌形态,比较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的含量。 (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配制的亚硝酸盐标准使用液与样品液显色后,目测比色效果如何,是否与标准液的浓度相吻合。如果不吻合,还应在已知浓度范围内,改变浓度梯度,进一步配制标准使用液。 (三)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与记录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应及时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进行鉴定,比较不同时期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泡菜质量的影响。 练习 1.下列关于乳酸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乳酸菌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乳酸链球菌乳酸杆菌 B.在自然界广发分布,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均有 C.乳酸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时产生乳酸 D.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2.下列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可多加 B.绿色食品中不会含有亚硝酸盐 C.亚硝酸盐在人体胃肠内易变成亚硝胺 D.水煮越久亚硝酸盐含量越少 3.家庭制作泡菜时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列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发酵初期,泡菜坛内微生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种内互助 B.在发酵初期,泡菜坛内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 C.随着发酵的进行,由于乳酸量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D.发酵后期,泡菜坛内各种微生物的抵抗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4.下列关于泡菜发酵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B.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果胶 D.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四、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亚硝酸钠标准显色液 (1)配置溶液 (2) 配制标准液 (3) 制备泡菜样品处理液 (4)比色 (1)配置溶液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称取0.4克对氨基苯磺酸,溶解于100ml体积分数为20%的盐酸中,避光保存(4mg/ml)。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称取0.2克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解于100ml的水中,避光保存(2mg/ml) 。 亚硝酸钠溶液:称取0.10克于硅胶干燥器中干燥24小时的亚硝酸钠,用水溶解至500ml,再转移5 ml溶液至200 ml容量瓶,定容至200ml(5ug/ml) (2) 制备标准显色液 用移液管吸取0.20ml、0.40ml、0.60ml、0.80ml、1.00ml、1.50ml亚硝酸钠溶液,分别置于50ml比色管中,再取1支比色管作为空白对照。并分别加入2.0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3~5分钟后,再分别加入1.0ml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加蒸馏水至50ml,混匀,观察亚硝酸钠溶液颜色的剃度变化。 提取剂:分别称取50克氯化镉、氯化钡,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用盐酸调节pH至1。 氢氧化铝乳液和2.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2)配制标准显色液的基本步骤是: ①用 刻度移液管 吸取体积0.2、0.4、0.6、0.8、1.0、1.5mL的 亚硝酸钠 溶液分别置于比色管中,另取1支比色管为空白对照。 ②向各管加入2.0mL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混匀静置3~5分钟。 ③向各管加入1.0mL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 溶液。 ④最后用 蒸馏水 定容到50mL。 (3)制备样品处理液的步骤是: ①称取 0.4 kg泡菜,粉碎榨汁,过滤得约200mL汁液。 ②取100mL汁液倒入500mL容量瓶,添加200mL 蒸馏水 和100mL 提取剂 ,摇床振荡1h,再加40mL 氢氧化钠溶液 ,最后用 蒸馏水 定容到500mL并立刻 过滤 获得滤液。 ③将滤液60mL移入100mL容量瓶,用 氢氧化铝乳液(吸附脱色)定容后过滤,获得 无色透明 的滤液。 (4)比色 吸取40ml透明澄清的滤液,转移到50ml比色管中,将比色管做好标记。按步骤2的方法分别加入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并定容至50ml,混匀,静置15分钟后,观察样品颜色的变化,并与标准显色液比较,找出与标准液最相近的颜色,记录对应的亚硝酸钠含量,并计算。每隔2天测一次,将结果记录下来。 比色的步骤是: ①将40mL滤液移入5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