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模型 * 完成实验:下面记录了对玉米籽粒的处理方法再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将玉米种子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经泡涨的种子,将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浸泡(以没过种子为宜)。2m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洗去浮色)。 4、结果: 实验的处理 教师先把实验中的简单步骤完成,让学生操作关键步骤 (染色、漂洗,然后进行观察 ) 结果分析 让学生根据材料和实验结果来分析实验的设计思路。 结论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探究 细胞膜功能特性与结构特性? 设计思路: 由浅入深地讲述质膜结构模型的确立过程,激发学生不断探究未知科学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认识到科学结论的获得需要大量实验的支持。 探究细胞膜的结构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1、对生物膜组分的探索 细胞膜 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末欧文顿 时间: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 A: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 , 磷酸 “头” 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资料:磷脂分子结构 磷脂分子 磷脂分子 B: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猜想: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中以及水溶液中的排布方式? 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 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 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2、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磷脂双分子层 资料 科学家在实验中还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根据实验现象,你对膜化学成分在种类上认识是否还有新的结论? 问题探讨: 得出结论: 推测膜中还含有蛋白质 3、对生物膜组分的探索——蛋白质 资料 资料: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子显微镜下用电子束照射被检样品,由于电子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因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故显暗带,磷脂分子电子密度低则呈亮带。 超薄切片技术获得的细胞膜照片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单位膜模型)。 4、对生物膜架构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 假说: 变形虫在吞噬草履虫 质疑:“三明治”静止模型?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推翻静止模型的观点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讨论:蛋白质如何分布? 标本用干冰等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 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生物膜结构模型示意图 1、生物膜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分子排布:有镶、嵌入、横跨三种 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 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历史结论 历史事件 时间和人物 多种物质对膜通透性实验 对红细胞膜化学成分分析 红细胞膜的脂质铺展成单层分子的面积是原膜表面积的两倍 电镜下膜呈“暗—亮—暗”三层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分子结构模型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膜中含脂质和蛋白质 脂质双层结构 膜具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 1972,桑格和尼克森 1970年 1959年, 罗伯特森 1925年, 两位荷兰 科学家 20世纪初 19世纪末 欧文顿 列表总结: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根据现象和已有知识提出假说或模型 用观察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 实践检验 建模的基本方法 问题:在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受到哪些启示? … 学生自学:膜蛋白的作用 设计目的:根据细胞膜的结构来分析细胞膜的功能。强调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