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pdf

发布:2024-12-27约1.59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1原型*畴理论(TheTheoryofPrototypes)

1.1原型*畴理论的发展历程

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

地将经典的*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

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

(family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

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

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即下

图方式:

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

表的语言学家对cup,bird,fruit,furniture,vegetable,toy,vehicle,clothing等概念做了

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

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

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z.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

第二,对自然类的*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

到。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articleused

inreadyinganareaasaroomorpatioforoccupancyoruse(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

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

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地

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第三,自然类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邻*畴常常不是由严格的边界截然分开,

其边缘成员往往混入对方的类别。

第四,自然类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其中有较好的和较差的成员之分。最好的

成员即最具有原型性(prototypicality)的成员,最差的最好的成员之间可能有等

级之别。

第五,*畴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与此

同时,具有更少的与相邻类别的成员共有的属性;即就属性而言,原型成员最大

限度地区别于其他*畴的原型成员。而非原型成员(或者叫做边缘成员)则与其

相反,它们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少,而与相邻*畴共有一些属性。

第六,就实体的*畴化及好坏成员的评估而言,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不光是属性

的计算,而更多的是完形感知(GestaltPerception),即将*畴化对象中的功能重

要、视觉显著的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由视觉到心理”的表征。

2.隐喻系统

.z.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