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溶液的渗透和渗透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溶液
《医用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炳林 何木全主编
张业聪
第四节 溶液的渗透和渗透压
第二章 溶液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二、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
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要求
以渗透现象实验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得出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的应用
重点:
渗透现象
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
难点: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种物质自发的分布于另外一种物质中的现象
扩散现象
自发 无阻碍 双向运动
实验:现象 原因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渗透现象
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 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特殊条件下的扩散。
2.渗透现象产生的条件
(1)半透膜存在;
(2)膜两侧存在渗透浓度差。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第二章 溶液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二、渗透压
恰能阻止渗透现象继续发生而达到动态平衡的压力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Π表示)。
即达到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产生的压力
渗透压特定
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特性
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第二章 溶液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浓度
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用cos表示,单位为mol/L或mmol/L。
医学上常用渗透浓度来表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
(二)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普通标准:相同温度下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渗透压高的称为高渗溶液,渗透压低的称为低渗溶液。
临床标准:以正常人体血浆的总渗透压(或渗透浓度)为标准来确定。Cos=280~320 mmol/L的溶液为等渗溶液,cos 320mmol/L的溶液为高渗溶液,cos 280 mmo1/L的溶液为低渗溶液。
以血浆的渗透压为标准,规定
低渗
等渗
高渗
280mmol/L
320mmol/L
问:
1、为什么用9.00 g/L NaCl 溶液作为补液?
2、等渗溶液有哪些?如生理盐水(9.0 g/LNaCl即0.154mol/L)、50.0g/L的葡萄糖、19g/L的乳酸钠、12.5g/L的NaHCO3等溶液是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
红细胞放在不同渗透浓度溶液的变化
低渗
高渗溶液
溶血
血栓
在临床治疗中,为患者大量输液时应用等渗溶液是一个基本原则,不能因输液而影响血浆的渗透压,否则会使体内水的调节发生紊乱引起细胞变形和破裂。
输液原则
特殊情况 高渗 (小剂量 慢速度) 血栓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第二章 溶液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a 3.0g/LNaCl溶液 b 15.0g/LNaCl溶液 c 9.0g/LNaCl溶液
(低渗溶液) (高渗溶液) (等渗溶液)
将红细胞放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其形态会如何变化?
渗透方向:溶剂分子总是由低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渗透。
思考题
(三)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1.晶体渗透压
是由电解质(如NaCl、NaHCO3等)、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和尿素)等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功能:调节细胞内外水盐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2.胶体渗透压
是由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功能: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盐平衡、维持血容量。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第二章 溶液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水肿是由于某些原因(如慢性肾炎或肝功能障碍等)造成血液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减少,使胶体渗透压过低,过量水分子从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而引起。临床上对大面积烧伤或由于失血造成血容量降低的患者进行补液时,除补生理盐水外,同时还要输入血浆或右旋糖酐等代血浆,以恢复胶体渗透压和增加血容量。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掌握渗透压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 溶液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利用渗透原理,将患者血液与透析液同时连续不断地引入透析器内,两者分别在透析膜(人工半透膜)两侧逆向流动,根据膜平衡渗透原理,借助于膜两侧的溶质梯度、渗透梯度和静水压差,通过扩散、对流、吸附等充分进行交换,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进入透析液中,同时透析液中的营养物质或治疗药物进入血液,清除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毒素、多余水分和电解质,而蛋白质、红细胞等则不能透过透析膜,留在血液中,同时调节透析液成分,补充病人所需物质,如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