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48例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48例报告
收食失能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约占下腰痛患者的20%。有文献统计LIDH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10年以上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这对非手术治疗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近年来, 笔者应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数据
1.1 门诊病人年龄及资料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LIDH患者48例, 均为2005年8月-2006年12月河北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病人。其中男26例, 女22例;平均年龄45.53岁;病程3天~3.5个月, 平均31天;单纯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28例, 单纯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16例, L4~L5和L5~S1双节段椎间盘突出5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依据胡有谷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拟订的LIDH诊断标准。
1.3 标准物质的包含
符合LIDH诊断标准, 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治疗方法。
1.4 病理合并标准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疾病及精神异常者;合并有血液、淋巴、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者;合并有马尾神经损伤 (大、小便排泄异常、马鞍区麻木等) 、肌力低于3级、严重椎管狭窄者;合并有骨结核、骨肿瘤等骨质破坏者。
1.5 统计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AS8.0软件分析处理。
2 主上顶推偏扭之患者
根据患者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软组织肿胀、压痛、上下棘突间隙不等宽等体征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即患者端坐在方凳上, 医生坐患者身后。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棘突, 如患椎棘突和右偏歪, 医者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 板住患者左肩, 使其前曲40°~60°, 向右旋转尽量大于45°, 同时左手拇指向左上顶推偏歪棘突, 即可觉指下有微动, 常伴有“喀”地声响, 治疗即告完成。如患椎棘突向左偏歪, 则操作方向相反。
根据患者腰骶角大小, 采取不同的正骨手法。腰骶角偏大者, 患者俯卧床上, 胸前和下腹部各垫一软枕, 常规放松腰骶部肌肉后, 令一助手牵引双下肢, 术者双手交叉分别按于L1~4和S4~5椎后突部, 在统一号令下, 助手用力牵拉双下肢的同时, 术者双手用力下按, 重复4~5次。腰骶角偏小者, 患者俯卧床上, 上腹部和髋下部各垫一软枕, 将后突的腰骶部悬空于两枕之间, 常规放松腰骶部骨肉后, 令一助手牵引双下肢, 术者双手重叠按于后突隆起部, 在统一号令下, 助手用力牵拉双下肢的同时, 术者双手用力下按, 重复4~5次。
上述正骨手法每2天治疗1次, 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禁用任何其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药物, 同时嘱病人治疗期间卧硬板床, 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3 评估疗效的标准和结果
3.1 治疗前评分及功能评分改善率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进行评分, 各项功能均正常为29分, 各项功能均丧失为0分。并计算改善率, 改善率=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 (29-治疗前评分) ×100%。临床疗效根据改善率分为临床控制 (改善率≥75%) , 显效 (75%改善率≥50%) , 有效 (50%改善率≥30%) , 无效 (改善率30%) 。
3.2 弓及其他基肥东南角的分布
采用Seze法测定, 在X线侧位片上自T12椎体后下角至S1后上角做一连线, 腰椎各个椎体后缘的弧形连线与此线形成一弓, 弓顶点正常在L3, 弓顶点与弦垂线距离为腰曲值。参照腰曲值正常范围 (1.63±0.67) cm。腰曲值较正常值相差1.8cm以上为3分;相差1.2~1.8cm以上为2分;相差0.6~1.2cm以上为1分。
3.3 腰脊角ac
采用Ferguson法测量。站立位投照摄片, 以髂有嵴为中心腰骶椎侧位, 球管距胶片100cm。以S1上缘平面作切线AB, 过A点作脊柱重力线AC, 由B点作AC的垂线, ∠ABC为腰骶角。参照腰骶角正常值为39.4°~42.8°。腰骶角较正常值相差15°以上为3分;相差5°~10°以上为2分;相差5°以内为1分。
3.4 疗效评价标准
本组病人临床控制18例, 显效17例, 有效10例, 无效3例, 转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3.75%。前后前后JOA评分、腰曲值及腰骶角变化见表1。
4 腰椎曲度和腰脊角的改变
目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比较公认的引起LIDH症状的原因不外乎机械压迫、化学刺激和自身免疫刺激三类。治疗上, 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8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得主要作用为消除神经根水肿、无菌性炎症、营养修复神经、调节免疫等功能, 而在非药物治疗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