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体会摘 要 目的:分校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在X线机监控下,经皮将穿刺针至突出平面的硬膜外后外间隙,成功后注入胶原酶1200u.结果:穿刺成功46例,49个椎盘间,其中42例经6~12个月随访,优良为40例,优良率为95.2%。结论: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原酶 化学溶解术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已在国内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了更好的掌握适应证,提高治疗效果,现总结我院2000~2006年治疗资料完整的48例进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48例,男42例,女6例;年龄18~56岁,平均40岁,均为青壮年。主要临床症状:①腰痛,46例有腰痛病史占所有病例的95.8%;②下肢麻木疼痛无力40例,占所有病例的81.2%;③行走无力,步态不稳有?腰感33例占所有病例的68.9%。影像学表现:DR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间隙变窄,后下缘椎体呈唇样骨质增生39例。所有病例均行CT或MR检查,病变部位在L3/4椎间隙者2例占所有突出椎间盘的4.1%、L4/5椎间隙者29例占所有突出椎间盘的60.4%、L5/S1椎间隙者17例占所有突出椎间盘的35.4%。这充分说明了由于人体生理曲度的存在,人体重心位于第4、5腰椎上,因此,L4/5及L5/S1椎间盘突出明显高于其他节椎间盘。
适应证:临床表现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脊神经和脊髓受压的症状和体征。经CT、MR检查无骨性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髓核脱出并钙化,黄韧带肥厚,脊椎滑脱等,且临床症状、体征与椎间盘所致症状一致。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或患侧在下侧卧位在X线机床上,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在X线机监视下,用专用椎间盘穿刺针取相应椎间盘中线旁开6~10cm穿刺进针,与躯干矢状面成30°~60°至硬膜外侧后间隙,经穿刺针注入欧乃派克2ml,见硬膜外侧后间隙呈条状显影,将10mg地塞米松针和2%利2ml混和液注入,再将稀释5ml的胶原酶1200U经穿刺针注入,然后拔出穿刺针。术后患侧在下侧俯卧位12小时。术后住院3~5天,行脱水及预防感染治疗。
结 果
随防时间为6~12个月,疗效评价标准以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为准,优30例,良6例,可10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7.9%。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本身的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或压迫临近组织并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随着CT和MR的广泛应用,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越来越简单,对其治疗越来越重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大、风险高,而保守治疗效果又往往不佳。腰椎间盘切吸术激光减压术也有一定的适应证。胶原酶溶解术创伤小、风险低,值得县、乡级医院推广使用。
治疗机理:椎间盘由髓核和纤维环组成,起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胶原纤维蛋白。由于正常的生理曲度在腰椎处前突,因此腰椎间盘前厚后薄,纤维环后缘最薄,故髓核容易从后外侧突出,突入椎间孔,产生压迫脊神经的症状和体征。
溶解和软化作用:胶原酶对髓核及纤维环的胶原蛋白有溶解和软化作用,从而减轻或解除突出椎间盘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好转或痊愈。
抗炎镇痛作用: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硬脊膜及神经周围的血管,阻碍静脉回流,静脉曲张渗出进而组织水肿,同时突出的髓核组织释放化学物质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形成无菌性炎症。穿刺成功后首先注入2%利多卡因及10mg地塞米松的混合液5ml起消炎镇痛作用。手术成功后每日静滴20%甘露醇250ml,起脱水减压作用,减轻神经根的压力,从而使疼痛减轻。
适应证与禁忌证:①适应证:临床表现为腰背痛或根性神经痛,无严重的神经功能丧失,经CT或MR证实为椎间盘突出,并与临床定位体征一致的患者。禁忌证: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功能缺失者、椎管骨性狭窄、黄韧带肥厚、突出钙化、椎体滑脱者。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的优点:①设备要求不高:有遥控透视机的单位即可实施,技术易掌握和推广;②手术方法便捷,无明显损伤,病人痛苦小,可门诊治疗;③可1次多节或重复治疗。因此胶原酶溶解治疗椎间盘为椎间盘突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又一种治疗途径,值得县乡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述华,杜靖远,罗怀灿,等.化学溶核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7):415-417.
2 王义清,王执民,张洪新,等.胶原酶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600例[J].第四军医大学报,2001,22(7):616-618.
3 赵定麟.脊柱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90-198.
4 王义清,朱大卫,任峰奇,等.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