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启示录(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3)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濇者,复不可下之。(286) (《伤寒·辨少阴病》) 皮腠 脉阴阳俱紧 恶寒 经络 脏腑 咽痛 汗吐利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 (《伤寒·辨少阴病》)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伤寒·辨少阴病》)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辨太阳病中》) 甘草 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人参 微温,无毒。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别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59)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93) (《伤寒·辨太阳病中》)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伤寒·辨太阴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辨太阳病下》) * 桂枝汤启示录(一) 主讲人:陈萌 2016-9-25 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 桂枝汤 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 目 录 桂枝汤方元与方族 苓桂术甘汤与苓芍术甘汤 桂枝汤方元与方族 经方方元,是我和导师王庆国教授在2003年提出的概念。☆ 所谓经方方元,是指构成经方的有规律可循的最小方剂单元。 它们通常是一些小的经方或固定组合。 前者如枳实芍药散,是四逆散、大柴胡汤、麻子仁丸、排脓散的方元。 桂枝汤方元与方族 后者如姜辛味组合,包含于所有止咳平喘经方之中。 方元与经典的药对在形式上相似,在认识不同。 方元是从药对发展而来的,本身就体现药物的配伍关系。 例如,小半夏汤既是方元,又是半夏-生姜药对。 桂枝汤方元与方族 方元比药对更深刻。 方元反映治法思想,为某一病机而设;药对基于七情和合理论,关注药物的配伍效应。☆ 方元也比药对更严格。 例如,在小柴胡汤中,柴胡甘草组合是基本方元,柴胡-黄芩是首要药对。☆ 桂枝汤方元与方族 要想界定方元,必须要依据经方的发展脉络,而《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汉以前的方剂发展史。 与方元类似的概念有方根、方剂要素,但均失之随意性过大。 方元有助于理解与研究经方的立法组方规律,但也存在局限,故修正为:构成经方的有规律可循的方剂单元。 桂枝汤方元与方族 这种意义上的方元是不分小大的。 以桂枝汤为例,各级方元叠加,就构成了一个方族。☆ 麻黄汤也是如此。☆ 甘草汤 甘草汤,是《伤寒论》中唯一的一首内服单方,原用于少阴病咽痛证。☆ 因为能治咽痛,所以甘草被附会出一个新功效:生用清热解毒。 这种解读既违背了“甘补”、“甘缓”的药效理论,也低估了这一条的价值。 一味甘草,不仅是中医第一要药,而且是方剂第一要方(方剂之祖)。 甘草汤 少阴病,是手足少阴经,以及所属皮部受邪所致的疾病。 六经病并非以某些症状,而是以过程差异(传变)为特征。 少阴经主时于夜半,气血在此时完全入里,故少阴病最易入里。 六经中亦包含奇经八脉,推测督出于太阳、任出于少阴,故少阴病影响广泛。 甘草汤 少阴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