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桂枝汤启示录(二).ppt

发布:2022-03-18约1.87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桂枝汤启示录(二) 主讲人:陈萌 2016-10-10 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 桂枝汤 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 目 录 桂枝汤方元与方族 苓桂术甘汤与苓芍术甘汤 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 桂枝与芍药也是经方的核心药物。☆ 前者味兼辛甘,后者味兼酸苦,恰好符合《内经》中的阳药、阴药之分。☆ 桂枝兼助阳通阳,芍药兼益阴泄阴。☆ 两者配伍甘草后,即成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体现了“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的思想,更倾向于补虚。 较之甘草汤,两者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 阴阳二气,是从动态视角划分的两种相反相成的气。☆ 精气神,是从静态视角划分的三种互生互化的气。☆ 阴阳二气描述运动之因,精气神描述运动之果。两者分别是老子所讲的“二”和“三”,类似现代科学中的力和功。☆ 阴阳二气的通畅和谐,是健康的根源。☆ 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 现代中医学将气的生理功能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这是高度的概括,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不过,现代中医学在定义这些功能时存在界限不清、关系不明的缺陷。 另外,气的感应功能也被遗漏了。 事实上,这八个功能构成四对,是从四个角度对人体阴阳二气的认识。☆ 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 汗吐下方属劫剂,法属通法,其作用具有两面性。因此,其应用时机与尺度很重要。 桂枝甘草汤证的成因是当汗而过汗,仅伤及心阳,故仍然可以在振奋心阳的基础上发越心阳。 芍药甘草汤证的成因是当汗而错汗,已伤及中气,故先温中后滋阴。☆ 桂 牡桂 [壮桂] 箘桂 [筒桂] 柳桂 板桂 [干皮] 桂枝 [枝皮] 桂心 肉桂 桂枝 《神农本草经》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 芍药 赤芍 [正品] 白芍 [副品] 白根的芍药 白花的芍药 人工种植的芍药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素问·藏气法时论》) 牡桂 补中益气。 芍药 益气。 (《本经》) 牡桂 温筋通脉。 芍药 通顺血脉。 (《别录》)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伤寒·辨太阳病中》)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伤寒·辨太阳病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 通天下一气耳。 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庄子》) 阳化气,阴成形。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淮南子·原道训》) 气归精,精归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脾胃论·省言箴》) 精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阳化气 阴成形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神 阴气 阳气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伤寒· 辨厥利呕哕病》)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金匮· 水气病》) 阳气 气 阴气 气化(弥散) 气(力) 固摄(聚合) 温煦(释放) 气(能量) 营养(获得) 防御(解体) 精(物质) 推动(重组) 应答(发送) 神(信息) 感受(接收)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30) (《伤寒·辨太阳病上》)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伤寒·辨太阳病上》)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