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开放性问题-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题型能力专题突破(解析版).docx
2023届高考地理重难点能力专题突破
17开放性问题
【重点梳理】
(1)观点明确。即在回答问题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其辞。要么“赞同”,要么“反对”。
(2)表述清晰,逻辑严密。在论证观点时要表达清晰,逻辑性强,不可出现与观点相悖的论据或前后矛盾的情况。
(3)论证观点和表述内容有机结合。论证时观点、论据相统一,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不能以原理代替结论,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作答。
开放性设问,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但要言之有理。从本题来看,赞同,可以从扩大生产规模可利用原有的优势条件、增加就业等方面回答;不赞同,则从该地水资源缺乏、海水入侵等方面回答。
【对点训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流急坎陡。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换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
(2)该研究小组根据谷风猜测,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后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获取了足够证据。推测该研究小组获取的主要证据。
(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地地形闭塞,河谷受冬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植被稀少,对谷风削弱作用较弱(摩擦力较小)。
(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底冬季温度较高,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分析】本题以金沙江谷地沉积物等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涉及山谷风环流、河流和风力沉积、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相关认识、地理原理的应用、情境的描述等相关能力。
【详解】(1)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当地冬春季降水少,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2)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丰富且埋藏较浅,土壤中水分过多,影响农业生产。在古代,当地居民按“甲”、“米”等字的形状布局开沟,再盖瓦成渠,最后覆土种植,独创出“合瓦地”(下图)。人们在合瓦地上种植本村独有,品质上乘的早熟特色产品——红蒜。红蒜在10月初播种,次年5月中下旬收获。近几十年来,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水渠淤塞严重,红蒜品质下降,部分蒜农拆除合瓦地改种粮食作物。
(1)从土壤水分角度简析合瓦地对红蒜生长的有利影响。
(2)简析合瓦地促进红蒜早熟的原因。
(3)对于拆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