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阐述原理规律-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题型能力专题突破(解析版).docx
2023届高考地理重难点能力专题突破
16阐述原理规律
【重点梳理】
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表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要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形式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方法如下:
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
①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②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可以描述);
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地势起伏(大、小);
④地区典型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风积或风蚀地貌等),若位于沿海还需描述海岸线特征(曲折或平直)等。例如本题中斯里兰卡的地形特征描述为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中南部是山地,北部和沿海地区为平原;地势中南部较高,四周较低。
结合上述方法,归纳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①地形类型:据图可知,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主要地形分布:多瑙河以东主要为匈牙利大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山地;
③地势特征:根据多瑙河的流向(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可知地势总体北部、西部高,东南部低。
湖泊相关知识
区域河流特征的分析方法:
工业区位
【对点训练】
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踏粪法”,指秋收后,将麦穰、秸杆铺垫于牛、马围舍,通过踩踏、收集、堆聚,循环往复,经过一冬后再将踏烂的麦穰、秸杆还田。我区北方部分农村地区至今仍在采用这种方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北方农村地区采用“踏粪法”有利于(???)
A.改良成土母质 B.加速土壤发育
C.增加土壤肥力 D.提高冬季土温
2.在我国南方地区,与踏粪法作用原理类似的农事行为是(???)
A.作物上覆秸杆 B.水田沤埋青草
C.坡地留茬耕作 D.农田播撒石灰
【答案】1.C2.B
【解析】1.“踏粪法”是经过一冬后将踏烂的麦穰、秸杆还田,秸秆还田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C正确;成土母质是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秸秆还田不会改良成土母质,A错误;土壤发育是指从岩石的风化产物或堆积物经受成土因素作用开始,经过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和迁移,并使土体构造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土壤,这一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秸秆还田对于土壤发育影响很小,B错误;当地的秸秆还田是在冬季之后,对提高冬季土温没有帮助,D错误。故选C。
2.“踏粪法”不是单纯的秸秆还田,是将秸秆经过处理之后直接还给田地,而在作物上覆秸杆并没有直接作用田地,A错误;青草沤制是经过处理,埋于水田直接作用于田地,此方法与踏粪法作用原理类似,B正确;坡地留下的“茬”并没有被处理,与“踏粪法”作用原理不类似,C错误;石灰是无机物,与秸秆不同,原理完全不同,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读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原理图。完成下列小题。
3.我国最有利于温差能发电的海区是(???)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4.该发电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更类似于(???)
A.三圈环流 B.地质循环 C.大洋环流 D.水循环
【答案】3.A4.D
【解析】3.读原理图分析可知,海水温差能的利用主要是利用海水表层的热源和深层冷水的冷源之间的温度差来发电。表层的水温越高,热能越丰富,表层和深层的温差越大,能源越丰富。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较高,是最有利于海水温差发电的海域,所以我国最有利于温差能发电的海区是南海,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该发电系统借助热海水产生汽化,带动发电机,利用冷海水凝结重复利用,与水循环中水发生相态变化,周而复始类似,D正确;三圈环流是由于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大气运动,不涉及相态变化,A错误;地质循环是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与发电系统并不类似,B错误;大洋环流主要有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与发电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不类似,C错误。故选D。
【点睛】海水温差发电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发电量较稳定。缺点: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高;能量密度小,能源转换效率低;占据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
大窝凼是面积较大的喀斯特洼地,周围峰丛封闭,没有地表出水口,大气降水只能通过洼地内的落水洞,岩石裂隙等排入地下河,遇到暴雨天气时,易形成洼地内涝。为减少内涝发生,“天眼”建设者对大窝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