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2 与山为邻(第一课时)垂直的生计 说课稿.docx
[名校联盟]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与山为邻(第一课时)垂直的生计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山为邻(第一课时)垂直的生计》。本章节内容属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因地制宜,各展所长”,重点介绍了山区人民因地制宜,发展垂直生计的历史与现实情况。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有关联。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山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以及山区人民的生活状态,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地理实践、文化理解和道德价值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山区人民的垂直生计,提升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了解山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山区人民垂直生计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山区地形对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以及山区人民如何利用地形特点发展适应的生计方式。
-重点二: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发展山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山区地形复杂,垂直分布的生计方式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山区地形图,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垂直分布的概念。
-难点二: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多功能教学一体机
-课程平台:学校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山区地形图、垂直生计案例分析视频、相关历史图片和数据资料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模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山区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山区的自然景观。
-提问:山区人民是如何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发展生计的呢?
-引出课题:《与山为邻(第一课时)垂直的生计》。
2.讲授新知(20分钟)
-第一环节:山区地形与垂直分布
-教师展示山区地形图,讲解山区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观察地形图,总结山区地形的特点。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山区人民如何利用地形特点发展垂直分布的生计方式。
-第二环节:山区主要生计方式
-教师介绍山区的主要生计方式,如农业、林业、牧业、旅游业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山区生计方式。
-第三环节: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教师展示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四环节:山区人民的生活状态
-教师展示山区人民的生活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山区人民的生活状态。
-学生分享自己对山区人民的关注和思考。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区人民垂直生计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山区的垂直生计方式。
-学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课后学习。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山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介绍山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土壤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传统山区经济模式:探讨传统的山区经济模式,如梯田农业、竹林经济、高山草甸牧业等,以及这些模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
-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介绍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等。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探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山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如交通、通信、水利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献,深入了解山区地理环境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山区,实地观察和体验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对山区经济的认识。
-建议学生参与或模拟山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如植树造林、水资源保护等,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新动态,了解科技进步如何改善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