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环境变化以后(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苏教版).docx
第17课环境变化以后(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苏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17课环境变化以后》选自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苏教版)。本节课主要围绕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展开,内容包括:
1.了解环境变化的概念,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变化。
2.探讨环境变化对生物生活的不同影响,如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等。
3.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
4.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影响的能力,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变化,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他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能够基于科学证据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4.责任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为维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环境变化的概念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明确环境变化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环境。例如,讲解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对北极熊等生物栖息地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介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物种保护计划等,强调这些方法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方法,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具体影响。例如,通过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环境变化如何具体影响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影响的长远后果。例如,讲解气候变化如何导致某些物种灭绝,而其他物种则可能适应或迁移。
-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可能在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方面遇到困难。例如,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温度变化对小鱼游动速度的影响,需要考虑如何控制水温、记录时间等细节。
-环保意识的形成:学生可能难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难以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例如,如何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中,如减少塑料使用、节约用水等。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讲授介绍环境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其对生物影响的理论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环境变化的理解和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生物角色,探讨环境变化对它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环保意识。
3.安排实验活动,如观察不同温度下种子发芽的情况,通过实验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表等,直观展示环境变化的现象和后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环境变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环境变化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环境变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冰川融化的新闻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环境变化的严峻性。
-简短介绍环境变化的基本概念,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环境变化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变化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环境变化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类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详细介绍环境变化的组成部分,如温室气体排放、栖息地破坏等,使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变化的实际应用或作用。
3.环境变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变化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环境变化案例进行分析,如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变化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环境变化的未来趋势或解决策略,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环境变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