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自然辨证法课件)第1讲-科学技术的本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 王建安 浙江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一、科学的本质 科学就是现在已经被证实的知识体系——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M.Schlick, H.Reichenbach, R.Carnap) 科学就是将来可能被证伪的知识体系——证伪主义的科学观(K.Popper) 科学就是已经被大家公认的知识体系——历史主义的科学观(T.Kuhn) ……………… (一) 如何证实、有何问题 通过逻辑证明(如几何学),即讲道理 通常用演绎法证明(由大、小前提推出结论) 为了证明前提则需要前前题,形成无穷倒退 把某些前提看作不证自明的公理 如欧氏几何有七条公理可推出整个理论 但公理并非不证自明,如平行公理欧氏与非欧几何就有不同表述 通过经验验证(如物理学),即摆事实 用经验验证个别单称命题并不难 但要验证普适的全称命题就不易 常用归纳法验证全称命题:天鹅a为白色、天鹅b为白色 ……,所以凡天鹅皆白 但结论不可靠,因不能观察所有天鹅并保证其颜色不变 因此这种所谓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是有问题的 (二)为何证伪、有何意义 从原则上讲,证实是困难的,但证伪则较容易,如“凡天鹅皆白”的命题,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观察到一只天鹅为非白,就被证伪了 科学恰恰是可能被证伪但尚未被证伪的知识,已被完全证实而不可能被证伪的反而不是科学,如恒等式 A=A、同语反复 “四足动物有四只脚”、模棱两可的命题 “有妻不能光棍” 等,还有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就是不能证伪的,因而都不是科学 证伪主义科学观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科学的批判精神。的确科学不是要维护(证实)已有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批判并推翻已有的东西以创造新的东西,只有这样科学才能进步 所以证伪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 (三)超越事实和道理的公认 如果说按照前两种科学观,科学的目的不同的话(证实和证伪),其手段则是相同的,都是摆事实和讲道理 历史主义科学观则超越了事实和道理,强调为大家公认的就是科学的,不论达到公认的手段为何,既可以摆事实讲道理也可以诉诸武力,既可以用软的也可以用硬的,甚至软硬兼施,事实上要真正达到公认,往往需要多管齐下 这种为大家公认的东西称为“范式”(paradigm),注意“大家”是指所有的同行而不是全世界所有的人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科学达到了同行公认的程度,哲学、宗教、气功和所谓社会“科学”等都达不到公认,所以还不是科学。但现在未被公认的以后可能被公认,那时它就成了科学,即使以后仍未被公认、未成为科学,也并非无意义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前两种观点,毕竟完全不讲道理和毫无事实根据是不可能为大家公认的 二、技术的本质 技术就是一套人工制造的物品,如汽车、机床、转炉、计算机等(technology refers to sets of physical objects) 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这些物品所需的技能,如“炼钢”作为一种技术既是指炼钢工人所使用的炉子(是转炉还是平炉等),也是指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如何作为(“steelmaking” as a technology refers to what and how the steelworkers do,as well as the furnaces they use) 技术就是一套有关这些物品及其制造和使用所需技能的知识,如“炼钢”不但是指炼钢工人的所作所为和如何作为,也是指他们所知道的有关钢铁及其炼制和使用的知识(technology refers to what people know as well as what they do) ……………… (一)作为物品及其制造和使用技能的技术 作为人造物品的技术观是近代以来最流行的技术观,至今,谈到技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东西 但作为技能的技术观出现更早,事实上古代人是把技术理解为制造和使用这些物品的技能,而不是物品本身。因为那时可资利用的物品(工具)很简陋,制造物品的活动主要依靠自身的技能。后来物质产品丰富了就更多地依靠物品(工具)了,作为物品的技术观才流行起来 作为物品的技术观强调技术所包含的客观因素(外在于人的因素),作为技能的技术观强调技术所包含的主观因素(内在于人的因素),两种观点各执一端 (二)作为知识的技术观及其意义 根据美国技术哲学家Carl Mitcham,“从词源学上讲,技术不是指物品,而是指有关技艺的知识(knowledge of techne)” 现在看来,把技术看作一套人造物品及其制造和使用所需技能的知识,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技术观。由定义便可知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前两种观点,因为它既涉及物品又涉及技能,所以比较全面 此外,知识本身也包含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