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高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方法及备考策略探讨 .pdf

发布:2025-03-08约2.53万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考查目标】

本组试题以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

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布局特色,以此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既考查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乡村空间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又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和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

能力,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转变,落实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试题坚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内容对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中“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的意义”“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等内容要求。试题深化对基础

性的考查,引导学生夯实地理基础知识以强基,把握学科本源性思想方法以固本,加强考

教衔接,引导中学地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学生机械刷题、死记硬背,助力“双

减”政策落实。

【试题亮点】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构成地理学科主体框架和体现学科本质内核的重要内容。本组

试题通过强化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突出IWJ考的基础性导向。局考强调基础性,

并不是对单一知识点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要求对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深

人理解和综合运用。本组试题,一方面引导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夯

实学生知识基础,注重提高课堂质量,增强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不断提升学生地

理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学会运用

地理概念和原理深入分析探究现实问题,形成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的能力。

【试题分析】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保留至今的典型乡村聚落,是地

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关键。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与振兴的血脉与灵魂。双村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南省永顺

县大坝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56年,著名民族学家、考古学家潘光旦教授来到永顺双风村考察,发现这里的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非常有特点,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之一,保留

着土家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特点。双村是土家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的民风习俗,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再现和缩影,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土家族“自古以

来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双村是其真实的写照。村落建于海拔600多米的山顶凹处,三面环山,依托自然环境形成了天然屏障。双村依山而建,传统民居沿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分布;摆手堂、土王祠等公共

建筑位于村落的重要位置,且正门以风雨桥作为过渡。每逢过年过节或农闲时节,村民都会聚集在摆手堂前,龙旗下,或是祭祖,或是打起土家溜子、唱起土家山歌、跳起欢快的毛古斯舞和摆手舞,传承文化,沟

通先祖。摆手堂、土王祠等公共建筑成了双村民祭祖先、办活动、商大事的公共场所。

第1题主要考查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从双村的建筑分布图以及试题材料所给出的“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

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等信息综合可知:传统民居是依山而建,而不是沿等高线延伸方向分布,故选项A错误;公路是双村与外界沟通联系的纽带,由图1可见公路两旁传统民居分布很少且传统民居的修建时间早于公

路,故选项D错误;公共建筑位于传统民居集中地的人口处,传统民居并不是围绕公共建筑分布,故选项C错误而土家族村寨的选址有“自古以来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传统主要传统民居是沿溪流分布的,故选项

B为正确答案。第2题主要考查传统民居转角设计的目的。土家族建筑是依山就势修建,体现出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生活方式。吊脚楼是

许多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典型的传统民居,分布相当广泛。它是为了适应当地潮湿环境而修建的,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本题指向的并非“吊角楼”的设计

而是“转角设计”,因而其主要目的并不是适应当地潮湿环境和便于就地取材。虽然吊脚楼设计成转角在视觉上确实更加美观,但建筑成本更高、工艺更复杂、难度更大,因此,土家人

不可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视觉美观而把吊脚楼专门设计成转角。土家族传统民居是依山而建、沿溪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