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常见的酸》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本信息
课题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中常见的碱(第二课时)》
作者及工作单位
?杨陆球 始兴县罗坝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属于课标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通过探究物质、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通过学习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后,对某种物质的酸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了解各种酸以及掌握酸的性质。
学习方法方面:通过探究学习常见的酸的性质,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3、探究稀盐酸、稀硫酸和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酸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紫色的石蕊溶液和无色的酚酞溶液分别滴入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现有蒸馏水、盐酸和石灰水瓶无色溶液,如何把它们检别开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提问、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的智慧,学生看、摸、闻、等感性活动,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
引言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物质是酸?(工业上和实验室中常用的酸有盐酸和硫酸外,还有硝酸,同时还要提出: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酸类物质,如食醋中醋酸和水果中柠檬酸等)
诧异
对酸充满了好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学生产生误区
演示实验
教师出示盐酸、硫酸各一瓶,让学生看、摸、闻。
观察、填表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小结
教师点评
[板书]一、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理解、掌握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我探究加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过渡 设置情景
酸的种类很多,有其共性,但有些酸还有些特殊性,下面我们介绍的浓硫酸就非常有“个性”。
[板书]2.浓硫酸的腐蚀性
对浓硫酸产生兴趣
引出对浓硫酸的介绍
实验
下面我们再用实验验证一下[演示实验10-3]
观察
得出结论: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
学生将实验结论联系到生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设问、演示实验
浓硫酸的浓度很高,我们要得到较稀的硫酸应该怎么稀释呢?
实验10-4、实验10-5
学生观察、理解和手触摸试管壁,感觉发烫。,意识到错误操作的危险性
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设问
[讲述]P53第一段
[提问]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怎样处理?
有一个思维过程:比较浓、稀硫酸的差别(存同求异)。
回答
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锻炼,在潜意识中会形成存同求异的比较事物的方法
小结?
点评
思维整理
对浓硫酸特性的理解掌握。
过渡、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为什么家里不用铁制品或铝制品装醋酸?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
让化学回到生活中去增加本节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
探究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酸的化学性质
[板书]
3.酸的化学性质
P53活动与探究
学生探究、总结汇报结果并填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小结
点评
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1、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3、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道理类: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真正聪明起来。
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如何摆脱旧模式,使学生乐学,授予学生“渔”而非“鱼”,怎样通达“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支撑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我们的课堂形成先进的课堂文化,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
?
?
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酸的性质进行了探究学习,重点在鉴别酸的方法(用指示剂)和通性,稀硫酸、稀盐酸的性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