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胆道疾病第一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十六章 肝胆胰疾病病人的护理 *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41岁。于晚餐后突然出现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并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检示:体温38.3℃,脉搏118次/分,血压112/88mmHg。右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反跳痛,Murphy征阳性。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0.83。B超检查显示: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囊内可见强光团伴声影。请分析: (1)本病例最可能是什么病?诊断依据是什么? (2)治疗方法 * (1)掌握胆道疾病主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原则。 (2)理解胆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主要治疗措施。 (3)了解胆道疾病的鉴别诊断。 * 1、普查和诊断胆道疾病的首选方法() A、B超 B、X线 C、MRI D、胆道镜 2、胆固醇结石好发于() A、胆总管B、肝内胆管C、肝总管D、胆囊 A D * 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典型表现() A、腹痛、黄疸、呕吐、寒战高热、昏迷 B、腹痛、黄疸、寒战高热、休克、昏迷 C、腹痛、腹胀、寒战高热、休克、昏迷 D、腹痛、黄疸、呕吐、休克、昏迷 B * 4、Charcot三联征多见于() A、胆囊结石 B、胆总管结石 C、急性胆囊炎 D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B * 胆道疾病病人的护理 胆道疾病包括胆石病、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以及胆道的肿瘤和畸形等,而以前两者多见。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最为严重,而且病死率较高。胆道感染可引起胆石病,胆石病可导致胆道梗阻而诱发感染;胆道蛔虫病又是引起胆道感染和胆石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蛔虫、胆石和感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 胆石病 胆道感染 胆道蛔虫病 * 【病因与发病机制】 胆石病在我国是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女性比男性多见,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胆管结石高。 * * 胆固醇结石 胆色素结石 混合性结石 按胆石的成分可分为 按部位分 * 胆固醇结石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由于饮食、代谢因素,胆汁中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因而发生沉淀和结晶; 胆囊收缩功能紊乱,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是重要病因。 * 胆色素结石以胆红素为主,其成因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汁淤滞等有关。 * 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按结石所在 的部位可分 * 胆囊结石病人约占全部胆石病人的50%左右,多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大多数是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 * 急性胆囊炎的病理类型分3型: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炎症初期,病变局限于粘膜层,仅有充血、水肿和渗出;②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炎症扩散到胆囊全层,白细胞弥漫性浸润,粘膜有散在的坏死和溃疡,胆汁呈脓性,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 ③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变进一步加重,胆囊内压力持续增高,压迫囊壁致血运障碍,引起胆囊壁坏死、穿孔和胆汁性腹膜炎。 * 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使胆囊壁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胆囊萎缩,形成慢性胆囊炎。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或称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胆管梗阻和狭窄,使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滞,继发感染。胆管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发生急性胆管炎。病变进一步发展,梗阻加重或形成胆管完全性梗阻,胆管壁糜烂、水肿、坏死,胆管内充满脓性胆汁,腔内压力增高,常形成胆源性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其原因最常见为胆管结石,其次是胆道蛔虫、胆管狭窄、胆管及壶腹部肿瘤等。 *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上行钻入胆道后造成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蛔虫寄生于人体中下段小肠,喜碱厌酸。当其寄生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胃肠道功能紊乱、饥饿、发热、妊娠、驱虫不当等,蛔虫可上窜至十二指肠,如有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有钻孔习性的蛔虫即可钻入胆道。 * 蛔虫钻入的机械性刺激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诱发胆绞痛,并可诱发急性胰腺炎;虫体带入的肠道细菌可导致胆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肝脓肿等。蛔虫在胆道内死亡后,其残骸和虫卵可在胆道内沉积,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 * 胆道疾病包括 胆石病、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 * 胆道结石按成分和部位分为 成分: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型结石 部位: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肝外胆管和肝内胆管) * 胆固醇结石好发于() A、胆总管B、肝内胆管C、肝总管D、胆囊 *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体位 病人注意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体位,有腹膜炎者如不伴有休克,宜取半卧位。术后早期取平卧位,在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 * 2.饮食护理 胆道疾病病人对脂肪消化吸收能力低,而且常有肝功能损害,故应给予低脂、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肝功能较好者可给富含蛋白质的饮食。对病情较重,伴有急性腹痛者或恶心、呕吐者,应暂禁饮食,注意静脉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