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培训课件-胆道疾病护理.ppt

发布:2016-09-10约8.03千字共9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饮食护理 胆道疾病病人对脂肪消化吸收能力低,而且常有肝功能损害,故应给予低脂、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肝功能较好者可给富含蛋白质的饮食。对病情较重,伴有急性腹痛者或恶心、呕吐者,应暂禁饮食,注意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对症护理 黄疸病人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温水擦浴;高热时物理降温;重症病人有休克时,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的护理;有腹膜炎者,执行急性腹膜炎的有关护理措施。 4.相关检查护理 进行胆道特殊检查时,做好检查前及检查后的相关护理。 5.手术前护理 做好备皮、药物皮试、配血等必要的术前准备护理。 (二)病情观察 术前注意病人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有无诱因及持续时间,注意黄疸及腹膜刺激征的变化。及时了解辅助检查结果,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术后注意病人神志、生命体征、尿量、黄疸、腹部症状和体征的观察。 (三)治疗配合 1.控制感染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注意按时用药、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 2.解痉止痛护理 胆绞痛发作的病人,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常用哌替啶50~100mg、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但勿使用吗啡,因其能使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胆道梗阻。 3.T管引流的护理 凡切开胆管的手术,一般都放置T管引流。其主要目的是: ①引流胆汁和减压,防止因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总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外漏而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②引流残余结石,使胆道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通过T管排出体外; ③支撑胆道,防止胆总管切口处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狭窄等; ④经T管溶石或造影等。 T管引流的相关护理措施: (1)妥善固定:T管接床边无菌瓶后,即应检查在皮肤外固定情况。T管除由皮肤戳口穿出后用缝线固定于腹壁外,一般还应在皮肤上加胶布固定。连接管不宜太短,严防因翻身、起床活动时牵拉而脱落。 (2)保持引流通畅: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时引流袋可悬吊于衣服上,位置应低于腹壁引流口高度,防止胆汁逆流引起感染。注意检查T管是否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折叠、扭曲、阻塞,应经常向远端挤捏。如有阻塞,应用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不可用力推注。 (3)观察记录胆汁量及性状:正常胆汁呈深绿色或棕黄色,较清晰,无沉淀物。颜色过淡或过于稀薄,说明肝功能不佳;混浊表示有感染;有泥沙样沉淀物,说明有残余结石。胆汁引流量一般每天300~700ml,量少可能因T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所致,量过多应考虑胆总管下端不通畅。 (4)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如病人体温下降,大便颜色加深,黄疸消退,说明胆道炎症消退,胆汁能顺利进入肠道;否则表示胆管下端尚不通畅。如有发热和腹痛,出现腹膜刺激征,应考虑胆汁渗漏致胆汁性腹膜炎的可能,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右肝管 左肝管 T管用于引流胆汁,一端通向肝管, 一端通向十二指肠,由腹壁戳口穿出体外,接引流袋 (5)拔管:T管一般放置2周左右,如无特殊情况可以拔管。拔管前必须先试行夹管1~2天,夹管时注意病人有无腹痛、发热、黄疸等表现。若有以上现象,表示胆总管下端仍有阻塞,暂时不能拔管,应开放T管继续引流。若观察无异常,可拔管。 (6)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 拔管指征:黄疸消退、无腹痛、发热、大便颜色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就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先在饭前、饭后各夹管1小时,拔管前1-2天全日夹管,如无腹胀、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说明胆总管通畅,可予拔管。 T管引流护理(简答) 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记录胆汁量及性状 观察病人全身情况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拔管:拔管前先试行夹管1~2日,注意病人有无腹痛、发热、黄疸等表现,若无异常方可拔管。 (四)心理护理 胆道疾病往往起病急骤,常有剧烈疼痛,严重者有休克等情况,病人常常焦虑不安。护士应该在术前和术后根据病人具体心理状况,以亲切的语言予以安慰,适当解释病情,解除或尽量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使其主动配合手术治疗以及相关护理,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一般选择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耗饮食。 2.注意自我监测,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3.病人带T管出院时,应告知病人留置T管的目的,指导其进行自我护理。 病例题 某男,39岁,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3小时,疼痛向右腋下传导,伴发热,呕吐,查体:右上腹有腹膜刺激征,Murphy阳性应诊断为( ) A.急性胆囊炎 B.慢性胆囊炎 C.急性胆管炎 D.慢性胆囊炎 E.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此患者的腹痛特征是( ) A.心绞痛 B.胆绞痛 C.肾绞痛. D. 肠绞痛 E. 游走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