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说课稿 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说课稿苏教版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以诵读欣赏为主题,选编了《春》、《背影》、《济南的冬天》等经典文学作品,旨在培养学生朗读、欣赏和感悟文学作品的能力。本单元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阅读和欣赏,使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朗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增强文化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审美感知,提升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鉴赏能力。
4.增强思维能力,通过文学作品分析,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诗歌朗诵技巧。如《春》的朗诵,需要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声音传达诗歌的意境。
-重点二:散文阅读理解。如《背影》的阅读,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例如,在阅读《济南的冬天》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为何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来深入挖掘。
-难点二: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需要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难点三: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赏析作品后,引导学生尝试模仿写作,将阅读中的感悟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表达,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和示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先由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朗诵技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体会人物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4.引入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文学作品,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诗歌朗诵技巧讲解(5分钟)
-教师示范朗诵《春》,讲解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
-学生跟读,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
2.散文阅读理解(10分钟)
-以《背影》为例,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文学作品审美鉴赏(5分钟)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分析作品的审美价值。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朗读比赛(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教师点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2.小组讨论(5分钟)
-分组讨论:你喜欢哪篇作品?为什么?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用心去感受,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回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七)课后作业(5分钟)
1.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背影》和《济南的冬天》,尝试模仿写作。
2.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诗歌朗诵技巧讲解(5分钟)
-散文阅读理解(10分钟)
-文学作品审美鉴赏(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朗读比赛(5分钟)
-小组讨论(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课堂小结(5分钟)
7.课后作业(5分钟)
教学双边互动,紧扣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的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词汇,提高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写作实践中,学生能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朗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