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b Word版含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b Word版含解析
板块四 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45分钟
[固基题组]
1.[2015·湖州模拟]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
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
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答案 C
解析 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项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项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
2.[2015·汕头模拟]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材,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
A.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认识和评价能力。传统史学体现英雄史观,现行史学注重观察社会,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体现的是社会史观。A项是从社会文明发展演进的角度去记录历史。C项主要是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世界。D项是从民主化、工业化的角度记录历史。
3.[2016·浙江三市质检]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B.社会史观 D.近代化史观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许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这反映出( )
①西方饮食习惯影响了中国传统食俗 ②西式食品成为国人饮食的组成部分 ③西餐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 ④物质生活变迁与文化变迁相互交织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
A.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啤”字产生的信息,可得出英、德、法国的饮食习惯影响了中国传统食俗,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啤酒成为了国人饮食的组成部分,故②正确;国人饮啤酒并不能说明西餐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故③错误;国人饮啤酒是物质生活的变迁,但同时也产生了“啤”字,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4.[2015·景德镇质检]中国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主要报道地方性的和商业性的新闻。而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文章,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此变化不能反映( )
A.广大民众的觉醒
C.时代主题的变迁
答案 A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破产,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寻求立国之道,反映出时代主题的变迁,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说明维新派受西学影响,开始从制度层面寻找救国之路,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广大民众的精神状态,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B.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 D.西学东渐进入制度层面 B.①②④ D.①③④
5.[2016·济南调研]近代以来,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下列场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一项是( )
A.1839年,广州市民通过阅读《申报》了解虎门销烟情况
B.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
C.1949年,南京居民收听北平和谈最新进展
D.1999年,济南市民在街头观看国庆阅兵直播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申报》创办于1872年,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渔光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时间是1935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广播在中国出现是20世纪20年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现实可知D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6.[2015·盐城摸底]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 C
解析 民国初年婚姻尚未做到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婚姻观念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