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各类食品卫生讲课.ppt

发布:2017-05-06约5.15万字共4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各类食品卫生 主要内容:粮谷果蔬、肉禽蛋奶、罐头与饮料,调味品、糕点与烹调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食品等 第一节 粮谷果蔬的卫生 一、粮食与豆类的卫生 粮食是人类的基本食品 原粮:稻谷、小麦、大麦、玉米等 成品粮:大米、面粉、玉米粉等。 (一)粮食的陈化 定义:粮豆在贮藏过程中,随着时间延长,其食用品质会不同程度降低,称为自然陈化。 起因: 一是由于粮豆籽粒脱离植株后,仍然保持着生命活动,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消耗着籽粒内含的糖类物质等; 二是粮豆中含有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水解酶能缓慢水解其中的营养物质,使粮豆品质逐渐下降。如脂肪水解成游离脂肪酸,进一步氧化生成醛和酮,产生异味。 影响粮豆类原料陈化的主要因素 水分 环境温度 加工精度 水分含量高、精度差、糠粉多、气温高、湿度大,则陈化速度快;反之,则慢。 陈化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陈大米有陈腐味,影响食用。 陈面粉蒸馒头发酵不良,擀面条易断、糊汤。 (二)微生物污染与粮食的变质 1.大米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类别:霉菌、细菌、放线菌、酵母和病毒 微生物侵染途径: 直接侵入种子的皮层 粘附在种子表面 混杂在籽粒上 害虫咬损粮粒造成伤口,造成侵染 2.面粉的微生物污染 细菌数:104~106cfu/g。 菌相:芽孢杆菌、乳酸菌,其中乳酸菌能引起新鲜冷藏面团的腐败。 影响因素: 易吸湿暴露淀粉:利于纤维素分解菌活动,易变质。 磨粉加工:可引起细菌生长繁殖 3.粮食上的真菌 类别:寄生菌、腐生菌和兼性寄生菌。 寄生菌:一般都是病原菌,如引起麦类变质的赤霉病。 腐生菌:在粮食上数量最多,对粮食危害最大。粮食中典型的腐生菌是曲霉和青霉。 兼性寄生菌:在新收获的新鲜粮食上数量相当多,它们在粮食水分安全标准以下不会有害,只有在粮食收割后没有及时晒干、水分较高的情况下才能生长繁殖造成危害。 4.粮食的霉变 霉菌侵染粮食后可发生各种类型的病斑或色变。 晦滞发灰 出现霉点或粉屑 粮粒变暗或变为各种颜色 生霉 严重霉烂结块。 5.粮食的发热 定义:粮食保藏期间温度不正常上升的现象称为发热。它是粮食霉变过程中的表现之一。 起因:霉菌在分解粮食营养物质,使其成为易于吸收的简单物质的代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并逐渐积累,形成发热现象。 对策:加强监测。 6.粮食中的昆虫性污染物 种类:我国有50余种 甲虫(大谷盗、米象、谷蠹和黑粉虫等)、 螨类(粉螨) 蛾类(螟蛾) 繁殖条件:库温18~21℃,相对湿度65% 以上时,易于繁殖。 危害:粮食蛀蚀一空;排泄大量粪便和各种分泌物;促使粮豆发热霉变 7.粮食的异物污染 定义:粮食的异物夹杂污染一般为有害植物种子与无机夹杂物两类 类别: 有毒植物种子、真菌菌核:毒麦、麦仙翁籽、毛果洋茉莉、麦角 无机夹杂物:砂石、泥粒和金属异物 对策:除杂筛选 8.粮谷卫生质量判定 感官鉴别: 色泽 口感 气味 水分 杂质 纯度 (1)大米的卫生质量判定 1)硬度 大米的硬度主要由蛋白质含量决定。 蛋白质含量越高,硬度越高,透明度也越高。 新米比陈米硬, 水分低的米比水分高的米硬, 晚米比早米硬。 2)大米的新陈度 新米:正常大米大小均匀、丰满光滑,有光泽,色泽正常,手摸有凉爽感 陈米:米粒皮层变厚、色泽变暗,粘性降低,手摸有涩感,失去大米原来的香味。 严重变质米:手捻发脆、易碎、易裂断或易成粉状。 米粒色泽:表明呈灰粉状或有白道沟纹的米是陈米,量越多,说明大米越陈, 气味:有霉味者为陈米。 虫蛀粒,有则为陈米。 蒸煮试验:陈大米蒸煮后黏度小,食用时口味寡淡、香气薄,口感粗糙,饱腹时间短。 大米卫生质量判定 3)黄粒 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常因稻米未及时脱粒、干燥,出现 黄粒米,这其香味和食味都较差。 4)爆腰 是由于大米在干燥过程中发生急热,米粒内外收缩失去平衡造成。爆腰米食用时,外烂内生。如果米粒上出现一条或多条横裂纹即是爆腰米。 5)气味 手中取少量大米,哈一口热气,或用手摩擦发热,立即嗅其气味。正常大米具有清香味 6)味道 取几粒大米放入口中细嚼,正常大米微甜 7)包装 不购买无标签的大米。 大米的卫生标准 色泽:呈精白色或淡青白色,有光泽,呈半透明状 米粒:呈长形或椭圆形,籽粒均匀,组织紧密完整,有少量碎米,无霉变、无虫害、无杂质 口味:具有纯正的香味、气味,无霉味,无腐败,无异味 色素大米鉴伪技术 法规: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禁止在大米中使用色素。 伪造:将大米着上黄色、绿色等,标上胡萝卜素大米、竹香大米诱人字样。 鉴伪:这些色素用水反复搓洗可洗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