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格修改版 (陈少华2016).doc

发布:2016-04-03约3.6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概念辨析 人格与个性 个性指人格的独特性,个性是相对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但人格是对人而言的,其它事物或动物显然不能用人格来描述。 人格是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整合,包含着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比较稳定的成分,同时它还是决定个体的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关系: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人格则是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本质的描述。 人格与性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是个人生物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表现为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关系:性格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3.人格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组织,个体采取某个行为或从事某种活动需要人格的推动。一个人的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构成了人格。 4.人格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性从时间上看始终一贯性,从空间上看是前后一致性。 5.人格的内容包括: (1)人格是持久的。 (2)人格是个体内在的特征。我们在受外部世界和刺激影响的同时也受内部的特征和过程的影响。 (3)人格包含了行为的一致性。这些持久的内部特征组织着人们的行为,并且导致了行为在跨情境中的一致性。 根据你所掌握的人格研究方法,试选择人格领域的某个特定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并谈谈你的研究思路。 (第一种)问题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竞争等所带来的压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在社会环境中正常的生存发展。目前,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急剧变化的儿童,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日益增多,不少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儿童所占比例相当高: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焦虑、冲动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这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学习生活,对儿童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如前所述,心理学家认为作为重要个体内在因素的自我概念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相关。但是,纵观己有研究发现,在被试的取样上,研究对象多以教师!大学生!高中生为主,涉及儿童的很少,且被试多来自城市,对城乡差异重视不够,也很少检测/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关系0考虑到11一15岁是儿童一般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本研究选取5一9年级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取样范围扩大到农村,来探讨儿童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的年级!城乡差异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希望能为培养儿童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依据,为探索加强和改进儿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对策提供参考。 研究假设: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儿童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存在年级差异 假设二:儿童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存在城乡差异 假设三:儿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相关 假设四:儿童自我概念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预测性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呈正相关 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内容:  自我概念是个体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个体会对自己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积极地悦纳自我,从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反之,不合理的自我概念就会降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易产生自卑或自傲,从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本研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拟就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 ”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1 - 90) ”, 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定量研究。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所学人格心理学认识,你认为人格是稳定的还是可以改变的? 我认为人格是稳定的 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但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第一,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集体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的改变.人格改变与行为改变是有区别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用情境引起的,不一定都是人格改变的表现.人格的改变则是比行为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 试分析自卑感与追求卓越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评价阿德勒的观点和主张。 评价 阿德勒在批评弗洛伊德性因素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发展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阐明人格发展并非源于生物因素,而主要决定于社会因素。 阿追求优越的权力意志概念使人的个性增加了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素; 自卑感与补偿作用的概念使我们看到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