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

发布:2016-11-02约4.3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年级组数学学科集体备课 第三部分:形成共案,二次备课 教学课题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张小楠是个有心人,她每年生日都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制成了统计表。(多媒体课件出示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交流共享 1.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6岁到12岁,她一共长高多少厘米? 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哪一年张小楠的身高增长得最快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想一想: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更能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2)纵轴:标明数据;(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和纵轴后再进行描点;(4)标注数据;(5)填写制表日期。 3.制作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1题。 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一位病人某天7~23时的体温变化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习题) 提问:(1)病人的体温在哪个时间段不断上升?从几时到几时上升最快? 病人的体温从几时起开始下降?从几时起趋于平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学会了绘制折线统计图。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 18 题 二次备课 板 书 设 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特点:直观表示数据多少, 形象地反映数据变化情况。 反 思 升 华 五年级组数学学科集体备课 第三部分:形成共案,二次备课 教学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课时 1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1.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统计图?上节课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汇报:我们学过了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上节课又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 2.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2)谈话:李小洁用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做了一次对比试验,以了解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出示统计表) 认真观察统计表,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学生独立补全统计图,教师展示部分学生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幅图中画了两条折线,每条折线表示哪种保温杯的数据,右上角的图例交代得很清楚,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一个很显著的不同点就是要在图形的右上角增加图例,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很快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实验开始后的第60分钟,两个杯中的水温相差多少摄氏度?第120分钟呢? 不锈钢杯中的水温下降到70℃大约经过多少分钟?陶瓷保温杯呢? 哪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好一些?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针对上面的问题在小组里展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