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修订版) 朱立元 第五篇 第一章 艺术的存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学 朱立元 主编 第五篇艺术审美论 第一章 艺术的存在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 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艺术是人类社会中比较鲜明的现象,艺术与哲学思考相互烘托、参照,并对“美学”这一边缘性领域有指导作用。艺术的内涵分析对审美现象的分析也有指明与范导作用。随着美学发展,情况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但没有改变艺术论作为美学理论典范课题的地位。 一、“艺术”的本质与定义 (一)本质与定义 (二)关于“艺术”的定义 1、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1)游戏说 ?康德、席勒、斯宾塞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游戏 ?局限:艺术与游戏有相通之处,但又有本质区别 1、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2)集体无意识说 ?荣格 ?“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体现出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 1、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2)集体无意识说 ?局限: 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假设,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 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2、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1)模仿说:在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很大 ?合理性: 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 ?缺陷: 把艺术本质局限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性。 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未能全面揭示艺术本质。 2、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2)表现说 ?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康德,德拉克罗瓦,克罗齐 ?中国:诗言志,诗缘情,新生说 ?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审美的艺术特性。 ?缺陷: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 2、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3)有意味的形式说 ?克莱夫·贝尔 “形式”,“意味” 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感情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即“有意味的形式”。 ?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 ?缺陷:把意味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 2、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4)符号说 ?苏珊·朗格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表现的是人类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缺陷: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 3、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 (1)载道说/教化说: ?孔子、韩愈、柳宗元 ?缺陷: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进突出问的政治教化作用,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 3、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 (2)娱乐说: ?自娱:李渔 ?娱人:荀子、缪色奥、亚里士多德 二、艺术品的初步定位 通过与非艺术品相区别,可以获得艺术品的初步定位。 (一)艺术品是人们用“艺术品”一词直接指称之物 (二)艺术品应该是人工制品。 二、艺术品的初步定位 (三)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四)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三、艺术定义与艺术品定位之难 1、各种艺术的定义角度不一、重点不一,没有哪个定义能把握艺术的全部特性。 2、把所有艺术的定义加以排比、分析、归纳成一个综合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些定义是相互矛盾的,而且矛盾双方的理由都是成立的。 3、艺术、艺术品的定义,都是外在描述性的,不是生产性的。即我们不能依照定义创造艺术品,也不能依照定义指证出艺术品。 三、艺术定义与艺术品定位之难 4、简单地提出艺术的定义或艺术品的定位是多层次、开放性的观点是否可行? ?不可行。那样做是思想的失败,对艺术把握的放弃。 ?否认艺术的可定义性,并不能排除世间艺术现象的存在,也不能排除人们谈论艺术的可能性。 ?英美分析哲学美学:“习俗”论 第二节 艺术的存在及存在方式 一、掌控与体验 (一)在时间范畴上的后发生性 (二)在空间范畴上的主客两分性 (三)在结果上的实在对象确定性与对过程的出离性 (四)在应用上较多使用与认识与功利实践 一、掌控与体验 掌控方式不符合艺术的审美实践,也不符合几乎所有人文学科的研究实践,但不可全然抛弃。原因: ①要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不可避免被定义 ②人不可避免要使用语言 ③如果善于理解,掌控方式对对象的真正把握有一定效用。 因为所有把握方式,都针对终极追求,都有其价值。 一、掌控与体验 对把握的认可不等于回避对艺术各种认识的评价。因为对艺术的整体评价,要求在艺术的掌控把握外,增加一种核心把握。 这种把握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对艺术现象实情的了解,即“体验”。 二、艺术的“存在”及艺术品的进一步理解 (一)在体验中,人们获得艺术的真态 (二)在体验中,人们感受到所有艺术表面形态及其处在关系,乃至效果的合理性 (三)在体验中,人们拥有了艺术整体(“存在”) (四)在体验中,人们也进一步理解了艺术品 三、艺术的存在方式 “存在方式”就是如其所是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