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美学 (修订版) 朱立元 第六篇 第一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ppt

发布:2017-12-22约4.01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学 朱立元 主编 第六篇 审美教育论 第一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 第一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 审美教育,即美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很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 狭义的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 美育实践古已有之,但是不自觉、不成熟、不独立的。美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与命题,直到近代才正式提出。 第一节 西方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美育观的形成及其内涵 (一)古希腊的社会状况及对美育的重视 1、希腊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学术研究的风气蓬勃茂盛,另一方面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直接导致学校和教育家的出现。 2、在古代雅典教育中,美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注重美育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诗歌、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等构成了他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一)古希腊的社会状况及对美育的重视 4、古希腊艺术高度繁荣的原因 (1)古希腊人正处于人类“正常的童年”时代,比后来社会阶段的人们表现出更多的朝气、纯真和蓬勃向上的精神。 (2)民主制度的实施,使自由民这一阶层拥有更多的个人表现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3)如何在更高的程度上重新复现希腊人的性格,实现身体与精神两方面和谐发展的完美人性,始终是西方美学史上众多美学家共同追寻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成为西方美育思想绵延不绝的主旋律。 古希腊 (二)代表哲学家 尽管思想家都把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当作最高理想,但由于各自的社会背景、历史语境及面对的现实矛盾不同,他们对完美人性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但普遍表现出对理性的突出强调。 (二)代表哲学家 1、柏拉图 ?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理想国” ?美育思想是作为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措施提出 ?必须从幼年起对人施行严格教育,通过情趣健康、高尚的文艺作品对青少年施教 ?一方面非常重视艺术独特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又对艺术表现情感持否定态度 (二)代表哲学家 2、亚里士多德 ?肯定艺术对现实的模仿可以达到真实性的高度,甚至认为诗比历史具有更高的价值。 ?并不否定人的情欲,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 (二)代表哲学家 3、贺拉斯 ?《诗艺》 ?把文艺的教育、娱乐功能统一起来,更明确地提出了“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对文艺的审美教育功能做了扼要而准确的概括。 ?要做到寓教于乐,文艺需要有三个特性: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 (二)代表哲学家 这些哲学家都把理性放在首位,美育不过作为手段充当理性教育的工具。 产生于科技尚未充分发展的前工业化时期的理性美育观,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学理上说,由于美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美育具有不容否认的服务于其他教育形式的工具性价值,因而这种理论本身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但以牺牲感性来培植理性,最终会导致人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并最终会使美育本身变成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二、现代美育观的提出及意义 (一)背景 1、科技的进步未能给人们带来预想中的幸福美满。 2、18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作为理性主义的反叛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天生就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具有活力的存在倍加推崇。 二、现代美育观的提出及意义 (二)席勒:《美育书简》 1、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对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做了较系统的论述。以此为标志,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出现。 (1)前10封信:政治自由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政治改革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改造上。 (2)11-26封信:美和艺术何以能够把人由于进入感性的或理性的片面状态而失去的人性重新恢复起来,“游戏说”。 (3)27封信:人如何从纯粹的物质状态过度到审美游戏的发展过程。 (二)席勒:《美育书简》 2、评价 (1)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没有看到社会实践的历史意义,因而根本忽略了社会是客观条件对审美教育的制约,把审美教育智育其他各种教育之上,并扩大到社会政治领域,从而过分夸大了审美教育的作用。 (二)席勒:《美育书简》 (2)席勒的美誉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力求从哲学的高度揭示审美教育不同与其他教育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理论奠基于对审美活动性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②从人性的内在结构入手,以人性的完满自足为终极目的来揭示审美的教育意义。 ③人性统一的根据存在于人自身。 (二)席勒:《美育书简》 (3)意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