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修订版) 朱立元 第五篇 第二章 艺术的创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学 朱立元 主编 第五篇艺术审美论 第二章 艺术的创造 第一节 艺术创造与艺术家 艺术创造是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三环节中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一是因其固有特性。艺术创造不仅本身是艺术审美体验的集中场所,也是艺术品的生产环节、艺术内涵的赋予环节。 二是因其历史性。20世纪初之前的文艺批评史一直时以艺术创造过程为中心的。 一、创造与制作 (一)“创造”一词的美学历史 创造一词本身具有本体论阶段色彩,指对事物的赋予。它赋予事物的,不是偶然属性或本质属性,而是事物为什么“有”而不是“无”的“存在”。它和“制作”等词相对,并与事物“存在”与“本质”之分、“充足理由律”与“因果律”之分密切相关。 1、柏拉图:“理念” 2、亚里士多德:“存在”,“含义”/“本质” (一)“创造”一词的美学历史 3、基督教兴起:上帝“创世”,主要就在于赋予世界“存在”。这种创世是神秘的,不是通过“意义”的类比、抽象可以“定义”的过程。 4、认识论阶段:莱布尼茨“充足的理由” 5、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工具具有了“创造”的意义,得到了神化 (一)“创造”一词的美学历史 6、“创造”揭示了艺术生产过程的本质。 人的生存是一个生产实践的过程,生产可以分为“创造”与“制作”两类。一是以主客合一或促进主客合一为前提的,一是为主客分立或存进这种分立为前提的。 马克思:“异化劳动” 二、什么是艺术家 1、艺术创造过程被赋予独特地位,所以艺术家也常被人们当作超人而崇拜。 二、什么是艺术家 2、艺术家之所以被强调,根本原因是他是艺术创造活动的主体 ?把握这一点,对理解美学意义上的艺术家,而非传记学意义上的艺术家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家之为艺术家,在于它是艺术活动中的生存。 ?从理论上来说,艺术家是个相对概念,它与艺术创造、艺术品等概念相互关系着,艺术家不能独立先在的存在。这个区分很必要,它一方面使“艺术家”成为理论概念,一方面可以澄清很多认识偏误。 索引派 第二节 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艺术家的素质,是根据艺术创作与艺术品演绎出来的,它们是艺术创作与作品所以发生与生成的一些必要因素。 从不可变与可变两方面来考虑:不可变的方面指艺术家所拥有的可供艺术创造的纯粹的内在机制;可变的方面指可能影响这个机制运作快慢、偏向的方面。 一、艺术家纯粹的内在生产机制 艺术家纯粹的内在机制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它包括三个方面: (一)艺术敏感 1、艺术敏感的定义: ?指艺术家对于生活的一场感受能力。 ?它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 表层指对作为对象的生活现实的感受力 深层上是对生命的感受力 表层与深层是互相交织、互相交流、互相烘托的 陈子昂 (一)艺术敏感 2、由于中国美学对天人相感的独特腔调,艺术敏感也在中华艺术论中有相当独立的位置,这也是不同于西方艺术论的一个方面。 ?“感” ?“兴” (一)艺术敏感 3、艺术敏感的特征是启动的突然性。 ?日常对象的深层意蕴,艺术家的深层生命意识,都有一个超过日常意义向艺术家展示的过程。 ?由于“存在”、“生存”与“意义”、日常生计之间的非连续性关系,这个过程必然是整体置换的,因而从本质上说是突然的、不可测的。 (一)艺术敏感 3、艺术敏感的功能 ?一方面启动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给艺术家以创造的欲求 ?为艺术家的创造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敏感在表面上看是被动的,但实质上的主动的。 (二)艺术想象力 1、艺术想象力的定义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 ?艺术想象力被认为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力。因为艺术想象力是作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来被体认的,而想象力,又常常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而且是基本的能力。 (二)艺术想象力 2、想象力对世界的创生作用 中国:《易经》卦象,刘勰,佛学“色蕴” 西方:柏拉图,康德,海德格尔,萨特 这样认识中的想象力,不仅使想象力成为艺术创造的基础,更使之成为人类生存、世界存在的基础,从而也赋予艺术创造在人类生存中的深刻意义。 (二)艺术想象力 3、想象力的两种模式 (1)日常义项:想象力以形象的方式对现象进行变化、组合、模拟、修辞、赋彩的能力 (2)深层义项:作为人的生存与世界的基本构成能力 (二)艺术想象力 3、想象力的两种模式 (3)想象力的这两种义项是一致相通的: ①艺术想象力是想象力的明澈形式、集中形式和最佳自我表达形式 ②艺术想象力是想象力的集中展示 ③艺术想象力是想象力的最佳形式 艺术想象力与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艺术想象力对于现实的发挥取向:“损”与“益”。 (二)艺术想象力 4、想象力就其自身内涵来说,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