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与朱元思书学案新人教版五四制.doc
PAGE
PAGE1
12《与朱元思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细致品尝文中的景物描写,学习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景方法,体会骈体文的句式特点;
3.感悟作者酷爱自然、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培育酷爱自然的奇妙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细致品尝文中的景物描写,学习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景方法,体会骈体文的句式特点。
难点:感悟作者酷爱自然、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培育酷爱自然的奇妙情趣。
【学习打算】
1.给加点字注音:
桐庐()缥碧()急湍()轩邈()()
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经纶()横柯()
2.作者简介:
3.写作背景:
4.了解骈体文:
5.读课文,正确断句,理解文意。
6.说明重点词语。
共色:
从流漂移:
缥碧:
直视无碍:
甚箭:
奔: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千转: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者:
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7.用原文概括富春江景色特点。
8.结合详细语句,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
9.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答案】
1.桐庐(tóng)缥碧(pi?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o)泠泠作响(líng)嘤嘤成韵(yīng)鸢飞戾天(yuān)(lì)经纶(lún)横柯(kē)
2.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染文学家。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吴均擅长用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
3.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在本文中就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然山水的憧憬。
4.本文是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其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式通常是四字句和六字句相互交替。
6.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漂移:(乘着船)随着江流漂移荡漾。
缥碧:青白色。
直视无碍:始终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晰,毫无障碍。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凉菜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轩邈:轩,高。邈,远。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千转:许久不断地叫。
鸢飞戾天:鸢飞到天上。这里用这句话比方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
经纶世务者:办理政务的人。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挡着。
疏条交映: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掩映。
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8.示例:“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山间泉流、鸟鸣、蝉叫、猿啼的声响,合奏出一支奇妙的大自然交响曲。以声音衬托出山林之宁静。
9.“从流漂移,随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的轻松满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酷爱,对生命力的赞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写法,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