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培训课件--PICC及MST维护新版.ppt

发布:2016-09-04约4.46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A-C-L导管维护最佳实践标准 A- Assess the function of the catheter 导管功能评估(抽回血) 导管穿刺期间 导管留置期间 C- Clear 冲管:将导管内残留的药液和血液冲入血管 L- Lock 封管:输液完毕或在两次间断的输液之间,需用封管液封管,维持导管通畅。 A-C-L的执行 冲管的手法 脉冲式冲管 采用推一下停一下的冲洗方法,使等渗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旋涡,有利于把附着在导管和血管壁的残留药液冲洗干净。 封管---无针连接 安全 无需用针头连接,减少医护人员的针刺伤,减少血源性感染 安全 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 输液接头的使用 使用指南规定:连接次数 100次 中心静脉导管 每周更换1~2次 输血及 TPN 每天更换 外周静脉导管 随导管更换 留置天数建议 注射器型号的选用 选10ml以上毫升注射器 严禁用力推注任何药液 注射器型号 注射器压力 (psi) 1ml 150-180 3ml 120 5ml 90 10ml 60 封管液浓度 冲管与封管 冲管 封管 1 2 4 5 6 3 冲管与封管 7 8 9 10 冲管与封管 11 12 封管与冲管小结 输液前、输液后、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药物后冲管 输液完毕后应先冲管,再进行封管 应选择大于10ml注射器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禁止用静脉 点滴的方式冲管 禁止用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感觉导管前端有无阻力,判断导管是否通畅 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渗漏 封管液量大于2倍导管容积+延长管容积,成人约1-2ml,儿童 约0.5-1ml 采取正压封管,在注射器还剩0.5ml封管液时,以边推液边退针的方式拔出注射器,夹闭导管系统以保证管内正压 携带PICC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不要擅自拆下贴膜 避免使用带有PICC一侧手臂提重物 儿童不要玩弄PICC导管体外部分 避免盆浴泡浴 淋浴前将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缠绕2-3圈,如有浸水及时更换 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异常 置管日管路维护 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上肢有无疼痛、肿胀等不适,出现任何问题及时处理。 测量臂围(穿刺点以上10cm),并记录。 置管24小时后予换药1次。 向患者讲解保护PICC管路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 PICC管路维护流程 了解患者置管种类、PICC置管长度、上臂臂围和近期换药时间。 协助患者暴露置管部位。 测量臂围,穿刺点以上10cm。 臂下铺清洁治疗巾。 洗手,将旧贴膜四周平行松动,自下而上平行皮肤掀开,避免导管脱出。 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观察导管体外留置长度,观察上臂皮肤情况,如发现任何异常应立即处理。 洗手,设立无菌区,准备用物。 以穿刺点为中心,先用75%酒精棉棍或纱球消毒皮肤3遍(起到脱皮脂作用,勿触及穿刺点伤口和导管),再用安尔碘棉棍或纱球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3遍,上下半径至少10cm,左右到臂缘。完全待干。 用酒精消毒连接器,更换正压接头。 抽回血,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及是否在血管内。 PICC管路维护流程 按规范进行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 体外导管顺血管方向摆放,固定固定翼(或圆盘)和连接器。 穿刺点位于贴膜中央,以导管未为中心向四周贴紧,注意将贴膜内空气排尽。 蝶形固定连接器。 输液接头下方垫小纺纱,防止压迫皮肤。 注明换药日期。 使用透明贴膜每周至少换药1次,非透明贴膜每周换药2次。如有潮湿、松动、血迹、污染等异常随时换药。 换药同时更换正压接头。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胶布痕迹。 患侧上肢如有肿胀、疼痛等不适,观察皮肤温度、颜色等,及时向医生汇报,给予患者妥善处理,并详细记录。 使用PICC输液操作要求 评估患者置管上肢皮肤情况,有无红肿热痛或静脉炎等症状,观察PICC导管刻度,巴德导管看末端刻度,BD导管看末端0点距离穿刺点长度。 核对医嘱,正确方法准备输液。 安尔碘消毒输液接头,用10ml注射器抽取1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检查导管通畅情况。 观察导管有无渗漏。 输液器与PICC连接,观察最大滴速,无异常即可调节所需输液速度。若滴速明显减慢或不滴,提示管路不通畅,应及时处理。 使用PICC输液操作要求 每天输液完毕后应先用10ml注射器抽取1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进行封管。 斯皮仁诺等黏稠度较大的药物,或因抢救需要从PICC输入蛋白、血浆等药物,输完需用20ml注射器抽取20ml无菌生理盐水冲管后再接其他液体。二性霉素B输完后建议先用5%葡萄糖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 MST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ology 1953年,瑞典放射科医生Dr .Sven-Lvar Selding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