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综述.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要原油中含有天然乳化剂,如沥青质、胶质等,大部分开采出的原油都是以较稳定的原油乳状液的形式存在。我国从二十世纪 80 年代进入三次采油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用的碱驱、表面活性剂驱、ASP 复合驱等能够通过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毛细管数,加大界面膜强度,增强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从而提升驱油效率,提高原油采收率。李世军等发现,ASP 复合驱的原油乳化作用能够提高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从而提升驱油效率、扩大波及系数。因此,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因此将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总结为几方面表达于后面的文章。关键词:乳状液;稳定性;原油目录1油-水界面性质11.1界面膜质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11.2界面张力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11.3界面电荷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12原油中的天然乳化剂12.1沥青质和胶质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12.2固体颗粒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22.3蜡晶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23.无机盐对W/O型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24.化学添加剂24.1聚合物与W/O型乳状液稳定性24.2聚合物与O/W型乳状液稳定性24.3碱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34.4表面活性剂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34.5 ASP 复合体系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35其它影响因素45.1油水两相体积比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45.2温度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4参考文献5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综述1 油-水界面性质1.1 界面膜质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具有一定强度和黏弹性界面膜的形成能够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Wasan 等在研究原油液滴时发现,随着界面黏度的增大,阻碍分散相中液滴聚并的难度随之增大,导致了液滴聚并时间的延长,原油乳状液也就较为稳定。这一研究结果奠定了界面黏度能够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理论机理。李明远等以大庆、吉林原油为基础,加入煤油制备了模拟油,通过测定界面活性组分,证明了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活性物含量、界面压、界面膜黏度以及界面屈服值的关系。因此,若想得到较为稳定的原油乳状液,可通过调节活性物含量、界面膜黏度等来实现。1.2 界面张力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液液分散体系中分散相大致呈球形便是界面张力作用的结果。球形分散相的溶解状态较为均匀,有利于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魏晓琳等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其界面张力不同,实验结果证明,多种因素都能够改变界面张力。这一结论也肯定了界面张力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Aderangi、Wasan却论证了界面张力虽然能够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说,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助剂有很多,如低碳醇等,但是其乳状液却并不稳定。反之,有些乳状液中加入的是一些高分子物质,其乳状液却十分稳定。1.3 界面电荷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通常油-水界面两边皆有双电层和电位降,由于双电层的排斥作用,能够使液滴不易接近,阻碍液滴聚并,原油乳状液便会趋于稳定。Tambe 等研究发现,若改变双电层厚度,减少或增加界面膜的电荷密度,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则会发生变化,比如在乳状液中加入盐等。由此可见,双电层厚度及界面膜电荷密度的变化,影响着乳状液的稳定性。马宝东等利用电导率法测定了表面活性剂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本人认为,这一方法不仅弥补了摇管法的油 - 水界面不清,同时也使数据更加精确。目前,利用电导率的方法表征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已得到广泛使用。2原油中的天然乳化剂原油乳状液占据了开采原油中的近80%以上,原油中的沥青等胶体粒子是影响原油乳状稳定性的关键。2.1 沥青质和胶质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胶质与沥青质具有很强的协同乳化作用,都能够影响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夏立新等将沥青质和胶质从大庆原油中分离出来,再将其加入到以蒸馏水为水相,航空煤油为油相的乳状液中,振荡后置于光学显微镜下,通过显微镜的图像处理系统,能够直观的将沥青质和胶质的分散状态呈现出来,并从中总结出了沥青质和胶质的分散度直接影响界面膜强度或刚性,进而影响了原油稳定性。2.2固体颗粒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影响乳状液稳定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原油中固体颗粒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润湿性质。同时,Aveyard 等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固体颗粒,其乳状液的稳定性也不同。但这一结论仅是发现了固体颗粒能够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一个方面。李文艳通过研究认为,固体粒子的大小才是影响原油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固体颗粒的作用力以及润湿性质能够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机理,发现了固体颗粒能够増加界面膜上的静电排斥力,增强了乳状液的稳定性。这一研究结果更加全面的总结了固体颗粒是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3蜡晶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蜡晶随着温度变化,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