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和中国的应对.doc

发布:2018-08-31约2.83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与中国的应对 【内容提要】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了一个以其为中心、具有一定等级性的同盟体系。在“重返亚太”的背景下,美国进一步强化了其亚太同盟体系。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寻找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应对和共处之道,这会直接影响中国崛起的总体外部安全环境以及本地区安全格局的发展方向。中国要以积极的方式,降低美亚太同盟体系在地区安全结构中的消极作用,避免在这个地区形成传统的大国划分势力范围互相对抗的局面。一方面要对周边国家执行具有差异化的政策,加强经济手段和安全手段的配合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弱化关同盟体系的作用。同时要以更加具有包容性的视角和思路,看待本地区的安全挑战,解决本地区的安全关切,推动更具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地区安全机制和架构的建设。中国应对美国亚太地区同盟体系的有效性,会对周边安全环境的性质产生较为根本性的影响。 【关键词】亚太同盟体系;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地区秩序;中国周边战略 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了一个以其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几十年来,虽然东亚地区局势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但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架构总体上得到保持,并经受住了时间和各种事件的考验。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调其在亚太地区的长期存在和主导这一地区事务决心的背景下,美国强化了其亚太同盟体系,加强了与本地区一些国家的安全伙伴关系,这对地区格局以及中国崛起的路径将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将是中国外交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应对的效果也会对周边安全环境的性质产生较为根本性的影响。 一 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同盟是其二战后在本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安全资产。虽然这些同盟起源于冷战时代,但它们的作用在冷战后并未终结。相反,美国在后冷战时代谋求保持、调整和强化这些同盟关系,使其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服务于美国的亚太和全球战略。奥巴马政府2010年5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的同盟是“亚洲安全的基石和亚太地区繁荣的一个基础”,美国将“继续深化和更新这些同盟以反映本地区变化的动力和21世纪的战略趋势”。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May 2010,p.42,/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登录时间:2013年7月20日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May 2010,p.42,/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登录时间:2013年7月20日。 (一)美日同盟 在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中,美日同盟具有核心地位。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按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改造、制定扶植日本的政策,这为日本选择与美国签署安全条约奠定了基础。1951年签署的《旧金山对日和约》规定,缔约国可在日本驻军,日本可以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等。这为美日结盟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美日还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并根据这一条约,于1952年2月缔结《美日行政协定》。根据这些条约和协定,日本承认美军驻扎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规定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这些规定为确立美日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构成美日同盟的基本框架。 美日两国于1960年1月又签署了《美日相互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等相关协定。该新安保条约规定,日本不经美国同意不得将基地权利给予第三国,明确美国对日本负有防卫义务,并包含加强相互防卫的力量和促进美日经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冷战加剧,1978年1月,美日又制定了《美日防务合作指导方针》,确定了两国东亚防卫行动原则。 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的由约瑟夫·奈(Joseph S.Nye)主持的《东亚战略报告》明确指出:“美日安全同盟是美国在亚洲安全政策的基石。” Joseph J.Nye,Jr.,“East Asia Strategy Report,”U.S.Department of Defense,1995,/Releases/Release.aspx?ReleaseID=380.登录时间:2013年7月20日。1997年新《美日防务合作指针》的制定,进一步扩大了美日同盟的活动范围和职能,为日本的军事行动扫清了道路,确定了新时期美日安全保障体制的战略目标。1999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周边事态法》、《自卫队法修正案》、《日美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修正案》,为美日同盟的强化确立了法律依据。2000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