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导读(郑家治官性根)第一章 史学简介 第一节 史学的定义 第二节 史学的意义.ppt

发布:2017-04-03约3.13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史学的定义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史”字,大多是与御史和小史等职掌联系在一起,是古代的职官名称。 《说文解字》中的“史” 《说文解字》中说道:“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这里指出“史”的本意为记事者,记录者当也就是“史官”。 “史”字含义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史”字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事、史书、史学的发展过程。 史书最早的名称是书 东汉以前,“史”字都是指人和事,而不是史书的名称。史书最早的名称是书,如《太史公书》、《汉书》、《宋书》和《隋书》等。直到北宋之前,绝大多数史书都称书。 史书称史 史书称史是从东汉末年刘若《小史》开始的,后来还有唐代李延寿编写《南史》和《北史》等。但是,这时政府组织编写的历史著作,主要还是称书。自北宋编修《旧五代史》以后,史书才普遍称“史”。 什么是正史? 正史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正史削繁》。《隋书》的《经籍志》将《史记》和《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居于史部书籍的第一位。《明史》的《艺文志》又将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 二十四史 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确定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且规定凡是没有经过皇帝批准的就不得列入其中。 什么是私史? 与正史相对应的史书是野史、杂史和别史。野史、杂史、别史都是由私人撰写,而不是政府组织编修的,所以又称为“私史”。 历史一词的最早出现 历史一词的出现,最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国的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 历史的三个含义 事实上,历史有三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二是指人们编写的历史著作,三是指历史科学。历史科学就是史学的全称,史学是历史学的简称。 广义和狭义的历史学 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狭义历史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史学的定义 历史学不仅包括历史过程本身,而且也包括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节 史学的意义 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宗旨,既是编撰史书的根本要求,也是学习研究历史的根本意义。 “究天人之际” 的意思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探究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历史的学习研究者而言, “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天人观。 中国哲学的核心观点——天人合一 《周易》认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老子》说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中国哲学的核心观点便是天人合一,而与西方的天人对立与相分迥然不同。 当今如何“究天人之际”? 当今的“究天 人之际”,就是要正 确地处理自然世界与 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走 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 道路。 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 对司马迁而言,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通古今之变”的两层意思 一是持历史进化思想,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改革向前演进的;二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都是历史记载的重要方式。从孔子编修《春秋》算起,中国史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设有史官,记录国家大事。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对司马迁来说,所谓“成一家之言”,一是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借古自鉴,二是建立“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 今天如何“成一家之言”? 对历史的学习研究者来说, “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学习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更好地把握世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