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导读(郑家治官性根)第二章 史学名篇选读 第九节 《文史通义-书教下》选读.ppt

发布:2017-04-04约2.07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史学名篇选读 第九节 《文史通义?书教下》选读 章学诚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倡“六经皆史”之论,所著《文史通义》 ,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 乾隆皇帝(1711-1799)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间,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治武功兼修,为一代有为之君。 易 易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本意是指“蜥蜴”,并特指蜥蜴中的变色龙,因此衍生出“变化”这个含义。易经里“易”的含义有三个,“变易” 、“简易” 、“不易”。 易经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官》 汉代原称《周官》,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三礼》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郑玄(127-200)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其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五经”还是中医名词,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四书 “四书”,通常是指《四书集注.朱熹集注》,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编,且内含朱熹之注解。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六经皆史 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六经皆史”之说,大有人在。明王世贞对此有较详论述,清代章学诚也提出“六经皆史” ﹑“六经皆器”等命题。 王世贞(1526-1590) 字元美,号凤洲,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校雠通义》 章学诚的《校雠通义》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刘向、刘歆、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概括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精华和优良传统。它是古典目录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与《左传》的异同 《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春秋》与《国语》的异同 原来传说《国语》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 但杨向奎先生认为,《左传》本为传《经》之书。《国语》之文法、仲裁、记事、名称等皆与《左传》不同,故二者决非一书之割裂也。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汉书》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