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导读(郑家治官性根)第二章 史学名篇选读 第一节 《左传-召陵之盟》选读.ppt

发布:2017-04-03约1.96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史学名篇选读 第一节 《左传·召陵之盟》选读 召(shao)陵之盟是公元前656年春秋时代发生在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的齐、楚两个集团斗争的一次和平解决。 春秋列国盟会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列国之间矛盾纠纷的形成和解决,常诉诸盟会。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当时许多有影响事件的出现,都与盟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前716-前643) 楚成王(前?-前626) 管仲(前725-前645) 召康公 周昭王(前?-前977) 屈完 屈完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前656年,齐桓公借自己的妾室蔡姬被蔡国嫁到楚国的事,率领中原诸侯齐及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讨伐蔡国。楚成王援救蔡国,齐楚两国在召陵会盟。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春秋时期著名的四大战役 春秋时期著名的四大战役是指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邲之战 邲之战是指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的一场大战。 鞌之战 鞌之战,又名鞍之战,是指公元前589年齐国和晋国之间在鞌(今济南东北)进行的一场战斗,齐军失败。 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指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之间在鄢陵(今属河南)发生的战争,楚军失败。 春秋四大会盟 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徐州会盟被合称为春秋四大会盟。 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 葵丘会盟 葵丘会盟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践土会盟 公元前632年,晋国打败楚国,周襄王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其霸主地位由此而得以确立。 黄池会盟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和晋定公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约会夫差,举行会盟大典,对于吴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徐州会盟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为在中原争夺霸业,亲自率领大军北渡淮水,召集齐、楚、秦、晋等诸侯国会盟于徐州,确定自己的霸主地位。 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种说法见于《史记》。 思考题 1、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盟会的作用有何认识? * * 齐桓公 公元前685-前643年 在位。任管仲为相, 推行改革,齐国逐渐 强盛。但其晚年昏庸, 管仲去世后,任用易 牙、竖刁等小人, 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芈姓,熊氏,名恽,在 位45年。公元前672年 杀其兄楚堵敖而即位。 公元前638年,在泓之 战中战败宋襄公,称 雄中原。前626年,被 太子商臣(楚穆王) 和潘崇逼死。 姬姓,管氏,名夷吾, 字仲,被称为管子, 颍上(今安徽颍上) 人,春秋时期齐国的 政治家、哲学家、军 事家。有“春秋第一相” 之誉,辅佐齐桓公成 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姬奭,周文王之子, 周武王、周公旦之 同父异母弟.又称召 伯,也称召康公、召 公。西周初年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为建 立、巩固西周政权做 出了突出的贡献。 西周第四代国王,周 康王之子。欲继承成 康事业,继续扩大周 的疆域。昭王十九年, 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 南攻楚国,全军覆没, 昭王死于汉水之滨。 南征的失败,是周王 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晋文公 勾践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