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甄别与引用》教学设计.docx
《信息的甄别与引用》教学设计
宋巍巍顾霞曹恒来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者分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甄别的概念和作用;能够按照规范引用他人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信息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经验判别、多渠道比对、来源核实等信息甄别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升鉴别信息真伪的意识,提高对信息价值的理性判断能力;能自觉遵守信息活动中的法律法规。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感受信息甄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从不同的途径获取到各种信息,这些纷至沓来的信息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信息2:家住江苏的李先生并没有租房,收到了一条来自湖南长沙移动**7557号码发来的一条短信:“我是房东,换了号码请记一下,以后找我就打这个,这次租金请汇我爱人卡上,工行635**”。
信息4:一位自称“豪送”的作者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话不多说,有没有想换手机的?想换什么我帮你!转发这条微博并关注我!24小时后抽两人每人我给你打5000!!”
活动1:辨别生活中的信息。
(1)以上信息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辨别上面各条信息的真伪,并阐述你的理由。
小结:①生活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有真也有假。②这种对信息的真伪进行鉴别和评价就称为信息甄别。
思考:如果按照信息2和信息4的要求做,会有怎样的后果?
设计意图:信息甄别的概念比较简单,在这里呈现几则不同途径获取的信息给学生辨一辨,让学生感受信息有真有假,需对其真假进行判断,阐述判断理由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甄别的过程,从而引出课题。
2.呈现案例,经验初判
5月15日,李××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上,向20家公司发送了简历,只有“北京科蓝”人事部的薛××回复了他。
5月18日,他接到了电话面试,并于第二天收到了聘用通知函。
活动2:梳理案例中相关资料,寻找其中矛盾之处,初步判断这则招聘信息(如图1)的真伪。
(1)李××向20家公司投递简历,只有“北京科蓝公司”有回复,是他运气好得到公司认可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请从招聘广告、聊天记录和聘用通知书中找一找不符合常理的地方。
(2)某互联网招聘平台招聘信息的发布都有明确规定,根据其《职位发布规则》,找出上述内容不符合《职位发布规则》之处。
(3)初步判断这则招聘信息的可信度?
小结:已有经验是一种常用的甄别信息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一方法,而是让学生先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这是甄别信息的前提,将招聘信息、聊天记录、聘用通知中的“可疑内容”与“常规内容”进行对比,如果对事物的描述夸大其词、有悖常理,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就能发现矛盾之处,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初步判断出这则信息的可信度不高。
3.多种渠道,比对信息
其实,李××对这份工作来得太简单也有些疑虑,曾对好友说:“就只电话面试了一下,我都不知道靠不靠谱,我怕是传销的。”以上招聘信息只是从某互联网招聘平台这个渠道获得的,我们还能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科蓝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呢?
活动3:从其他途径比对招聘信息。
(1)除某互联网招聘平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知名招聘平台?
(2)选择一个平台,获取该职位的招聘信息,与某互联网招聘平台的招聘信息进行比对。
小结:将多种渠道获得的信息与原信息比较,如果不相同则原信息的可信度需要进一步核实。
设计意图:学生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运用已有经验甄别信息的准确程度可能并不高。尽管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有失真,但是最终接收到的不同信源发出的同一条信息的内容应该是基本一样的。科蓝公司为尽快招到合适的人才通常也会在不同的平台发布职位信息,让学生从某互联网招聘平台以外的平台,获取相关信息与原招聘信息进行进比对,可以进一步甄别信息的真伪。
4.追根溯源,核实信息
活动4:李××看到的招聘信息是由哪个公司发布的?查询公司信息并对招聘内容进行核实。
(1)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里核实公司信息。
(2)在上面公示系统中登记的官方网站上,核实招聘信息。
小结:通常官方媒体、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可信度较高。从源头上对搜集到的信息的真伪进行核实也是一种甄别信息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这则招聘信息来自第三方平台,并不是第一手的信息,要从源头上甄别就需要回答是否有“科蓝公司”、该公司人事部是否有薛××、是否的确发布了这则招聘信息等。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由国家工商总局主管和批准使用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5.帮找工作,引用招聘信息
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没找到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没从正规的渠道获得准确的招聘信息。微博是一种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常用工具。如果能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一些可靠的招聘信息,推送给同学或校友,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也是不错的方法。以下摘录了微博部分发布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