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与药物代谢动力学.ppt
第七章药物血浆蛋白结合与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简称结合)系指药物小分子与血浆蛋白大分子之间的可逆性相互作用而言。第一节浓度依赖性血浆蛋白结合及其引起的非线性动力学一、理论基础1.浓度依赖性结合的含义与血浆蛋白有高度亲和力的药物,其结合程度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这种结合称为药物浓度依赖性结合,简称为浓度依赖性结合。2.浓度依赖性结合引起非线性动力学的原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之间的关系可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用下列方程式加以描述:CB=KnPCF/1+CF(7-1)CB、CF分别为结合型及游离型药物克分子浓度,K为结合常数,P为血浆蛋白的克分子浓度,n为结合位点数(假定只有一类结合点)。(7-1)式右侧分子、分母各用K除,则:CB=nPCF/(1/K+CF)(7-2)若1/KCF,(7-2)式可简化为CB=nPCFK(7-3)由于总药物浓度Ct为CB与CF之和,则结合型药物分数FB可用下式表示:FB=CB/Ct=nPCFK/nPCFK+CF=nKP/1+nKP(7-4)n、K、P均为常数。(7-4)表示1/KCF,即药物与血浆蛋白亲和力很低时,FB为一常数,其值为nKP/(1+nKP)。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才是线性的,即亲和力很低的药物在其浓度改变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分数(FB与Fu)均保持不变(见图7-1)。结合常数仅为102mol-1的药物,几乎是一条与X轴平行的直线。此时消除速率常数接近一个恒定值,总药物浓度的消除按恒比进行,其血药浓度的衰减符合一级动力学。但当药物具有高度亲和力时,K值大,(7-2)式中1/KCF的假设不能成立,(7-4)式亦不能成立,由图7-1可知,当药物浓度改变时,FB及Fu不恒定,随药物浓度而变化,结合变为非线性,即结合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当药物浓度随时间衰减时,Fu越来越小,消除变得相对越来越慢,此时总药物浓度的衰减不按恒比进行,即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不呈一级动力学函数关系。这表现在对数浓度-时间曲线发生弯曲,依据结合对清除率及表观分布容积影响程度的不同,曲线可表现为下凹或上凸。血浆药物浓度(mol·10-3)图7-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浓度依赖性
结合药物分数(FB)与血浆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b)游离药物分数(Fu)与血浆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上的数字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常数(K)结合引起的非线性动力学和代谢引起的非线性动力学一样,其动力学过程亦呈现转运机制的可饱和性。对于前者,由于血浆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有限,随浓度不断提高,结合愈趋于饱和,FB变小,而Fu则变大。当K较大(通常K104)时,以及在药物浓度较高时,这种结合能力的饱和现象愈明显,图7-1中的K104的两条曲线出现明显转折,此时浓度依赖性结合引起非线性动力学十分显著。转运机制的可饱和性01对于高度结合的药物,特别是亲和力很强、结合位点数有限的酸性药物,其超饱和浓度(剂量)和饱和内浓度(剂量)相对比,有不同的动力学特征。突出表现在剂量增大时,t1/2反而缩短。例如,?保泰松低剂量时,t1/2达3天左右,高剂量时,t1/2仅3h因剂量增大,Fu升高,可用于消除的药物相对增加(只有游离药物可供消除)。对于浓度依赖性结合引起的非线性动力学来说,结合能力的饱和并不意味着消除机制(代谢或排泄)的饱和;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缩短02二、浓度依赖性结合引起的非线性动力学的特点而对于剂量依赖性代谢引起的非线性动力学,剂量增大,t1/2延长。例如,?水杨酸剂量300mgt1/23h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