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科感染PPT精品课件.ppt

发布:2022-01-24约7.4千字共8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改善通气 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80万--100万U,im,Q4-Q6)、甲硝唑(2.5g/天,po/ivgtt,7-10天)对破伤风杆菌最为有效,对其他感染的预防亦有作用 支持治疗 加强护理 (坠床 刺激) 预后 转归与支持治疗有关 局限型好于全身型 老年及婴儿死亡率高 潜伏期短死亡率高 需要通气支持的死亡率高 死因多与呼吸有关,严重心律紊乱及心脏停搏也是死因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 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致病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严重毒血症及肌肉组织的广泛坏死。常发生在肌肉组织广泛损伤或伴血管损伤以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良的伤员 病理生理 外毒素与酶的作用 产生异常气体 组织急速肿胀,“木板样”硬 压迫微血管,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4天,常在伤后3日发病,亦可短至8~10小时,最迟5~6天。 早期出现患肢沉重感,伤口剧痛、呈胀裂感。伤口周围肿胀、皮肤苍白,紧张且发亮。伤口有稀薄、浆液样渗出液,可带恶臭。 轻触伤口周围可以感到捻发音,压迫时有“气体与棕色渗液”同时从伤口溢出。伤口暴露的肌肉失去弹性与收缩力,切割时不出血。 X线提示组织积气。 全身症状 病人神志清醒,可出现不安、淡漠及恐惧感。 体温可突然升高,达40℃。呼吸急促、心率增速。病人可有恶心,呕吐等。 常有进行性贫血,病情进展,全身症状迅速恶化。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可出现溶血性黄疸、外周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 伤口、伤肢剧烈疼痛,局部肿胀及皮肤张力增高区超出皮肤红斑范围,而周围淋巴结无明显肿大;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心动过速、神志改变、全身中毒症状。 伤口周围皮肤捻发音; X平片检查伤口肌群中有气体存在;伤口分泌物的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粗短杆菌而白细胞很少等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治疗 手术 彻底切除坏死组织并行筋膜切开减压。伤口敞开,用氧化剂冲洗或湿敷。 抗生素治疗 大剂量青霉素钠,静脉滴注,每日1000万U;甲硝唑对厌氧菌有效。 高压氧治疗 可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生长、减少毒素生成。 支持治疗 少量输血,静脉补液。营养支持,采取必要的止痛、镇静、退热等对症处置,改善病人状况。 预防 彻底清创 预防应用青霉素 防止播散 外科应用抗菌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 2.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体内代谢过程选用药物 3.治疗方案应综合病人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尽早确定病原菌 不同部位的感染与病原菌 痈、急性骨髓炎主要是葡萄球菌感染 丹毒、蜂窝织炎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腹部外科感染常是需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植入物引起的感染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引起 依据可能致病菌选择 尽可能获取渗出液或脓液,涂片作革兰染色检查确定有无致病菌、何种致病菌,可以针对性选择药物。 依据细菌学检查及药敏更换有效的药物,或据此选用毒性较小或价格更为合理的药物。 细菌敏感度测定虽是体外试验,但实践表明离体与体内抗菌作用相符率超过70%。 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体内代谢过程选用药物 根据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查、药物的效应及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疗效高、毒性小、应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 #抗菌药物不能替代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 严格的无菌术、彻底的清创、感染灶的清除及脓肿引流,以及增加机体抵抗力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可导致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还会引起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 在治疗的最初阶段,通常缺乏感染病原菌的详细资料,抗菌药的选用是经验性的。 根据诊断来选择抗菌药物,主要依据各种致病菌引起感染的一般规律、临床表现、脓液性状等估计致病菌种,选择适当抗菌药物 。 治疗方案应综合病人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个体化方案 1.给药剂量 2.给药途径 1)轻者口服;重者静脉给药,好转后改口服 2)尽量避免局部应用,少数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 3)给药次数 4)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停药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产生协同作用以提高抗菌效能,降低个别药物剂量、减少毒性反应,防止及延迟细菌耐药性。 主要用于: ①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④长期治疗,防止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⑤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减少个别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与耐药性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二重感染 细菌耐药性 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原则 清洁手术:通常不用,以下情况可应用 手术范围广、时间长、污染机会多;手术涉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