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经济学的方法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正如马克·布劳格所说,经济学方法论是“应用于经济学的科学哲学[1]”,归纳和演绎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归纳法根植于经验主义,是从可观察的实在(事实和数据)中得出新的概括的经验过程,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演绎法则与唯理主义密切相关,强调假设的真实性和逻辑推演的正确性,代表人物是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本章首先分别回顾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经验主义认识方法从培根的实验科学化的工具论开始,到休谟的经验反省的感性直观结束;唯理主义认识方法从笛卡尔自我反省的理性直观开始,到莱布尼茨的哲学方法的数学化这种理性的工具论结束,恰好是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然后阐述经验主义与归纳法,以及唯理主义与演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叙述经济学说史上有关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的争论,这些争议是“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两大哲学流派在经济学内产生论战的反映,进而在经济学说史上发展为两个方法论相斥的经济学流派,他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即历史描述法和逻辑演绎法;最后采用引例的方式,谈到了两者的结合有利于现代经济研究中科学研究途径的形成。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科学还处于积累材料的阶段,这些材料的获得主要依靠实验性的观察、分析与总结。自然科学领域中经验性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快在全社会引起了共鸣,经验也被某些哲学家认为是惟一可靠的认识方法。经验主义者推崇经验, 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主张从已知的知识体系中概括和归纳出新的知识,从而反对实证与逻辑的推理,反对理性。 一、经验主义的方法论 经验主义者在方法论上提倡归纳主义,推崇的是归纳法:人们要获得正确的知识,首先就必须从事实出发,通过实验收集各种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和排除,从而得出结论。经验主义的方法论是以归纳法为主线发展的:从培根对经验归纳法的制定,到霍布斯在其中掺进大量唯理主义因素,洛克进一步使两种因素在经验主义内部发生尖锐矛盾,最后演变到贝克莱和休谟对经验归纳法本身的否定。经验主义方法论呈现为一个经验主义的内在矛盾性而来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㈠ 培根的方法论 在培根时代,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枚举法和三段论演绎为主体的经院哲学虽已遭到普遍怀疑和抛弃,但还没有人能像培根那样对认识方法的改造系统地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培根在否定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新工具”,即新的归纳法。 培根认为,一方面,不能像经院哲学的三段论演绎那样从四种惑人的“假相”出发去任意驱遣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也不能像简单枚举法一样,由偶然碰上的几条经验就得出一般结论,因为如果不选择适当的、经过实验证实的例证,这些混乱的经验常常是不可靠的,反而可以用来证明一切迷信和偏见。他认为,自然科学只有借助于“新工具”进行科学实验才能建立。培根发明了“三表法”,即在对经验事物的详尽分析(分解)和综合(组合)之上的归纳推理。培根在“三表法”中已经在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了,但他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传统逻辑对事物在外延上的排除和归类。 培根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整理科学必须依据的观察资料,他认为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那样只顾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这话对蚂蚁未免欠公平,却足以表明培根的意思。 但是,培根归纳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对假说不够重视。培根寄希望于仅通过观察资料加以系统整理,正确假说就会显明毕露,但事实很难如此。一般而言,假说的设立是科学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迄今为止,尚不能按定规方法去创造假说,经济学的假说更是要建立在对大量经济事实的关注之上,并予以一定的抽象方可获得,抽象也是一种领悟的过程,这个思维上的跳跃似乎并不存在所谓的方法和固定的模式。但在通常情况下,建立理论假说是收集经验事实的必要先决条件,惟有如此,才能对事实的筛选有的放矢,不至于让人束手无策。 培根瞧不起演绎推理,也轻视数学,可能他以为数学的实验性差,这可以在他对亚里士多德的敌意中看出来。然而,演绎在科学中起的作用,比培根想的要大。当一个假说必须验证时,从这个假说到某个能由观察来验证的结论,往往有一段漫长的数理演绎程序,所以,培根低估了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㈡ 霍布斯的方法论 霍布斯认为,“发明的方法”(即归纳法)不仅包含分析,而且包含综合。因为分析首先要把偶然性综合起来进行比较,而分析最后得出的普遍原因也只有通过综合才能成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原因。可以说,霍布斯已经接触到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的思想了。但是从根本上讲,他对分析和综合的理解仍然是机械论的,是观念之间外在的分离和组合。他把认识简化为观念的“计算”,这就使分析与综合最终处于折衷主义的机械结合之中。霍布斯吸取了唯理主义者笛卡尔分析和综合的内涵理解。例如对“人”的分析,不是分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