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环境治理讲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生物降解——指由生物对污染物进行的分解或降解。 降解——将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物质的过程。 终极降解——微生物把有机物分解产生无机物CO2和 H2O的过程。 可生物降解性——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 分解为简单物质的可能性。 依可生物降解性的大小可将所有的物质范围: 可生物降解性物质;如淀粉、蛋白质 难生物降解性物质;如纤维素 不可生物降解性物质;尼龙、塑料 产生诱导酶,具新的代谢功能; 形成新的突变种(自发诱变、诱变突变、); 降解性质粒利用 组建超级菌 ※※共代谢――微生物处在能生长的基质中时,同时能将原来不能利用的物质氧化的现象。 共代谢的方式:①依靠其他物质提供能量;②依靠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③先经相似物诱导产生诱导酶,使污染物得以降解。 (一)可生物降解性测定方法有: 1、耗氧量测定: 通过用瓦氏呼吸仪测定的耗氧量可以计算3个指标: 生物氧化率--耗氧量与其理论完全需氧量之比。受降解条件的影响 呼吸曲线--耗氧量 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上,说明该有机物可能被微生物氧化分解。 两条呼吸线之间的距离越大,说明该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越好 两条线基本重合,说明该有机物不能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 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下,说明该有机物对微生物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生化呼吸线越接近横坐标,表明毒害越大,此时细菌已几乎停止呼吸,濒于死亡 相对耗氧速率--有外源物质存在时,单位生物量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与内源呼吸的耗氧速率之比。 a.底物无毒,但不能被微生物所利用。 b.底物无毒,能被微生物所利用。 c.底物有毒,可被微生物利用, 但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对微生物发生抑制作用。 d.底物有毒,不能被微生物所利用。 2、BOD5/CODCr ﹥0.45,生化性较好; ﹥0.30,可生化; ﹤0.30,较难生化;(但如果BOD5较高,仍可采用 生化方法) ﹤0.25,不宜生化。 3、降解实验 接种微生物后,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培养液中污染物含量的减少与原始浓度之比即为降解率。 (1)淀粉水解试验 A、实验材料: 淀粉培养基、碘液 B、实验方法 倒培养基——接种——培养——滴碘液——观察 + - (2)油脂水解试验 A、实验材料: 油脂培养基[中性红1.6%,pH=6.8(红色)~8.0(黄色)] B、实验方法 倒培养基——接种——培养(37。24h)——观察是否有红斑(阳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或产气杆菌 + - (3)吲哚试验 A、实验原理 有些细菌能氧化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无色,但可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结合,生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B、实验材料: 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试剂 C、实验方法 分别接种产气杆菌和大肠杆菌——培养(37。48h)——加入乙醚1~2ml——振荡——静置——滴10滴吲哚试剂——观察是否有玫瑰红色(阳性) (二)可生物降解性研究的意义: 可生物降解性物质——采用生物处理法; 难生物降解性和不可生物降解性物质——首先严格控制排放,继而改造工艺和产品结构、寻找或驯化高效微生物菌株,最后只能停止生产。 化学结构:链长、官能团、取代基、异构体。 共代谢: 环境理化因素: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温度、水分、光照、有害物);污染物的溶解度。 中间产物或终产物:结构变化、毒性改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