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环境污染治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环保102 3 姚青青 27 蓝丽君 35 陈佳佳 37 张利丽 41 杨吉敏 48 苏曼婷 污水的生物处理类型 什么是活性污泥? 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吸附的污水中有机性及无机性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的、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1)细菌: (1)异养型原核细菌(107~108个/mL) 动胶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在含糖类、烃类污水中占优势) 产碱杆菌属(在含蛋白质多的污水中占优势) 黄杆菌属 大肠埃希式杆菌 (2)特征:G=20~30min,结合成菌胶团的絮凝体状团粒 2)真菌:微小的腐生或寄生丝状菌 3)原生动物:肉是虫 鞭毛虫,纤毛虫等。通过辨认原生物的种 类,能够判断处理水质的优劣,它是一种指示性生 物。原生物摄食水中的游离细菌,是细菌的首次捕 食者。 4)后生动物:主要是轮虫,它在活性污泥中的不经常出现,轮虫 的出现是水性稳定的标志。后生动物是细菌的第二 捕食者。 活性污泥法的净化机理 稳定塘法 定义: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优点:构筑物简单,能耗低,管理方便 缺点:占地面积过于多 ,气候对稳定塘的处理效果影响 较大 ,若设计或运行管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 3.净化原理 稳定塘内的生物相 (1)藻类:在稳定塘表层,在温暖的季节常见的为小球藻,栅藻;夏季每毫升水体藻类数量最高可达100万~500万个,多为蓝藻;冬季数量大约是夏季的1/5~1/2,为裸藻。 (2)细菌:①大量存在于稳定塘中的下层,在好氧状态下,BOD负荷较低时,常见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黄杆菌、产碱杆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 ②底部厌氧层: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 (3)微型动物:相对于其他好氧处理装置,稳定塘中纤毛虫类的种类,个体数都要少,一般可见的有钟虫、膜袋虫等。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轮虫类中的臂尾轮虫、狭甲轮虫、腔轮虫、锥轮虫等。水体中还会有甲壳类,底泥还存在摇蚊幼虫。 * *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及评定指标: ①MLSS(污泥浓度):mg/L;表示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相对指标;通常 MLSS为1500—2000 mg/L ②SV(污泥沉降比):%;用于工艺管理,表明曝气池中的污泥的量与性质; ③SVI(污泥体(容)积指数),mL/g;用于评价污泥沉淀性能; ④θc(污泥龄,污泥在曝气中的平均停留时间):d; 活性污泥池运行中常见的问题 污泥膨胀 丝状菌膨胀 非丝状菌膨胀 污泥上浮 污泥脱氮上浮 污泥腐化上浮 污泥的致密与减少 泡沫问题 P121-122 概 述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两者是平行发展起来的污水好氧处理工艺。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的区别 活性污泥法中的微生物在曝气池内以活性污泥的形式呈悬浮状态,属于悬浮生长系统; 生物膜法中的微生物附着生长在填料或载体上,形成膜状的活性污泥,属于附着生长系统或固定膜工艺。 生物膜法的实质 是使细菌和菌类一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生物膜。 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微生物自身得到繁衍增殖,同时污水得到净化。 净化机理概述 3、 生物膜法的特征 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生物膜中微生物的多样化 由于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不象活性污泥法中的悬浮生长微生物那样承受强烈的曝气搅拌冲击,生物膜反应器为微生物的繁衍、增殖及生长栖息创造了安稳的环境。 生物膜上除以细菌生长为主外,还可能出现大量丝状菌,但不会发生污泥膨胀。线虫类、轮虫类以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