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207-2022 黑斑蛙繁育技术规范 .docx
ICS65.150CCSB52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4207—2022
黑斑蛙繁育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artificialbreedingforBlack-spottedFrog
2022-01-28发布2022-02-28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2/T420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由江苏省渔业产业长江珍稀鱼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龙洋水产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海安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李元、涂翰卿、徐钢春、朱新鹏、贾晓颖、邱燕、黄丽萍、李全杰、朱芮雅、支宇。
1
DB32/T4207—2022
黑斑蛙繁育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斑蛙[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a)]繁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与设施、人工繁殖、蝌蚪培育、幼蛙培育、疾病防控。
本文件适用于黑斑蛙的繁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NY884生物有机肥
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0年1号》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0年2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种蛙broodstock
性成熟,用于繁殖后代的蛙。
3.2
蝌蚪tadpole
蛙受精卵孵化后至完全变态前的幼体。
3.3
幼蛙froglet
蝌蚪变态发育,尾部消失,长成四脚蛙。
3.4
变态期metamorphosisstage
蝌蚪从开始长出后肢、前肢,到尾突完全消失变成幼蛙的阶段。
2
DB32/T4207—2022
4环境与设施
4.1环境条件
繁育场应距离居民区500m以上,四周安静,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规定。
4.2繁育设施
4.2.1阶梯式直沟型蛙池
种蛙池、蝌蚪池、幼蛙池均采用阶梯式直沟型蛙池,宜长20m、宽10m,四周池埂高0.2m~0.3m,顶部宽1.0m。蛙池侧边至中央依次为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及中间水沟。第一阶梯为斜坡式,宽1.5m,坡度10°为宜;第二阶梯宽2m,深0.15m;中间水沟宽3m,深0.3m~0.5m。四周设置垂直地面的防逃网或防逃膜,地上高度0.7m以上,地下深度0.3m。进水口设置在蛙池一端中间高于池边0.3m~0.4m处,排水口设置在进水口对应的另一端蛙池底部中间,进水管直径宜0.2m~0.3m,管口加滤袋,网目40目~60目为宜;排水管直径宜0.2m~0.4m,管口加防逃网。
4.2.2孵化池
宜为水泥池,面积6m2~12m2、池深0.7m~0.8m、水深0.4m~0.6m,池底设置坡度:进水端高,排水端低,坡度15°~20°。进水管口高于池顶部0.1m,直径宜0.1m~0.2m,管口加滤袋,网目60目~80目为宜;排水管直径宜0.2m~0.3m,管口加防逃网。
4.2.3孵化网箱
由木条和绢布构成,以长0.4m~0.5m、宽0.3m~0.4m、高0.05m~0.10m为宜,绢布以80目为宜,可根据孵化池的大小调整孵化网箱的大小和数量。
4.2.4食台
由木条和网片组成,以长1.0m~1.2m、宽0.4m~0.5m为宜,网片规格40目为宜,放置种蛙池和幼蛙池两侧的第一阶梯。
4.2.5防鸟设施
应架设距离地面2.2m~2.5m的防鸟网。
5人工繁殖
5.1种蛙选择
经人工选育的健康种蛙,雄蛙2龄~3龄,体重50g以上;雌蛙2龄~4龄,体重60g以上。5.2种蛙培育
5.2.1消毒
种蛙入池前15d~20d,用生石灰按120g/m2的剂量全池泼洒消毒,3d~5d后冲洗1次~2次。放养前用2%~4%食盐溶液对种蛙浸浴3min~5min。
3
DB32/T4207—2022
5.2.2放养比例
雌、雄比例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