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科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docx

发布:2025-01-23约2.7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儿科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一、病例基本信息

(1)患儿,男,3岁,因反复发热伴抽搐3天入院。患儿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5℃,伴有头痛、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后出现全身抽搐,持续约1分钟,自行缓解。家中曾给予退热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患儿平素体健,否认传染病接触史及过敏史。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2)入院查体:体温38.2℃,脉搏12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90/60mmHg。神志不清,精神萎靡,面部表情僵硬,颈抵抗阳性,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查体: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阳性。

(3)既往体格检查:出生时足月顺产,无窒息史。出生后生长发育正常,疫苗接种按时进行。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前3个月内无手术、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近期无进食异常,睡眠质量尚可,大小便正常。

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方面,患儿家长详细描述了患儿发病过程。患儿于入院前3天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0℃至39.5℃之间,伴有寒战,夜间明显。发热期间,患儿出现恶心、呕吐,每日约3-4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或胆汁样物质。同时,患儿出现头痛,表现为持续性胀痛,影响睡眠。此外,患儿在发热的第二天开始出现全身性抽搐,发作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口唇发绀,持续约1-2分钟后自行缓解。患儿发病前1周内有接触过患流感症状的邻居。患儿既往体健,无慢性疾病史,疫苗接种按计划完成。

(2)体格检查方面,患儿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体温38.5℃,脉搏12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90/60mmHg。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部检查:前囟平,无压痛,颅神经检查无异常。颈部检查:颈抵抗阳性,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心肺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检查: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阳性,其余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3)进一步详细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可能存在感染。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升高,外观无色透明,细胞计数正常,蛋白定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脑病,需进一步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1)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为15.2×10^9/L,高于正常范围(4.0-10.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80%,也高于正常范围(40%-75%),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血红蛋白计数为120g/L,红细胞计数为4.2×10^12/L,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也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压力为280mmH2O,高于正常范围(70-180mmH2O)。细胞计数为8×10^6/L,其中白细胞计数为6×10^6/L,中性粒细胞占70%,淋巴细胞占30%,提示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蛋白质定量为0.6g/L,略高于正常范围(0.2-0.4g/L),糖和氯化物均在正常范围内。

(3)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脑沟回未见明显增宽,脑池未见明显积液。未见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病变。心电图检查显示,心率110次/分,心律齐,心电图各导联ST段未见明显改变,提示心脏功能正常。此外,根据患儿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排除病毒性脑炎、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可能性。进一步病原学检查包括脑脊液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以明确感染病原体。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患儿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和全身抽搐。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脑脊液检查显示细胞计数正常,但蛋白质定量略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支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性。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初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结合上述信息,初步诊断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2)鉴别诊断方面,需考虑以下疾病: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等。病毒性脑炎通常起病较急,症状较轻,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较长,常伴有午后低热、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脓肿患者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头部CT或MRI可见脑内低密度病灶。脑寄生虫病则可能伴有皮疹、腹泻等症状,脑脊液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3)针对本例患儿,为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