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本单元围绕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内容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应培养地理科学素养,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对自然现象的影响;提升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增强综合思维,学会运用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察和探究,提升地理学习的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重点讲解地球的扁球形状,以及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强调地球形状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规律: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包括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变化,以及公转的轨道、周期和速度变化。
-地球内部结构: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结构,强调地壳和地幔的分层特征及其对地球物理性质的影响。
2.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难点在于理解地球自转速度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影响。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在于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成因。
-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方法:难点在于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原理和探测方法,如地震波、地磁探测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推断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PPT展示地球形状、运动和内部结构的动态图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2.设计互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时差、季节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利用实验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如使用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规律。
4.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导向学习,分组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方法,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球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
-地球形状:介绍地球的扁球形状,使用地球仪展示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地球运动: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变化,以及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和速度变化。
-地球内部结构: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通过模型演示地壳和地幔的分层特征。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变化、四季更替等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影响。
-互动探究:设计问题,如“为什么地球会自转?”引导学生讨论地球自转的成因和影响。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发地球仪和地球内部结构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效果。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的操作,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个别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地球运动和内部结构。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方法,如地震波、地磁探测等,每组分享探测原理和结果。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地球形状、运动和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总结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时差、季节变化等,强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并标注重要地理现象。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最新研究进展,撰写简要报告。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形状与大小:提供地球的精确数据,如赤道周长、极半径、赤道半径等,以及不同地区的大致纬度和经度范围。
-地球自转与公转: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内部结构:提供地球内部结构的横截面图,详细展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分层。
-地震波传播:介绍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地磁探测:讲解地磁场的形成和探测方法,以及地磁场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拓展建议
-地球形状与大小:建议学生查阅世界地图,测量自己所在地的纬度和经度,并与课本上的数据对比。
-地球自转与公转:组织学生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变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