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规范标准2.pdf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规范标准2--第1页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标准
本标准制定的依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1号)
2.《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04]12号)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
5.《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
一、课程建设标准制定的目的及意义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
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
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建设
一批能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结合学校
实际,特制定本课程建设工作标准用以指导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课程资源开
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规划与建设、教学团队
建设、课程特色与创新等。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定位以及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规范标准2--第1页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规范标准2--第2页
结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清晰地描述出课程的性质、作用和课
程目标。具体工作有:
(1)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
地位与作用,即本课程所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包括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在描述时应表达“会用……知识做……事情”的具体要求。通常采用的动
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排序、连接、
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解决问题类:
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
导、协调、监控等。
(2)确定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明确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
的逻辑关系。
2.课程设计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设计,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
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充分体现
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具体工作有:
(1)描述课程整体设计依据、指导思想;
(2)描述课程设计具体思路,包括设计方法、原则及开发过程。
(二)教学内容
3.课程内容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参照
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前、后续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
需要,统筹考虑课程内容(学习领域),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并能体
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机融
入到课程内容中。具体工作有: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规范标准2--第2页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规范标准2--第3页
(1)通过对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工作过程的分析,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
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