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研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一、学院发展概况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于2000年在青岛市职工大学(成立于1977年,1994年获举办高职教育资格)基础上成立,2002年与青岛教育学院(成立于1951年)合并。现有西(青岛市黄岛区)、南(青岛市市南区)、中(青岛市市北区)三个校区。
学院主要从事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兼顾成人本、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学历教育及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培训、新教师培训和职工培训等。
学院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确立了“教&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能、致用”的院训,“卓越、唯是、协同、学习”的学院精神,“平民学院,布衣教师”的服务思想。学院的发展、改革和管理均取得显著业绩,在国内高职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学院规模迅速扩大。从1999年筹建至今,在校生数量从375人发展到8033人;校舍面积从2.8万平方米扩展至21.8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在建面积57852平方米;建成校内实训基地80个,教学设备资产值从133.8万元发展为4371.4万元。校外实训基地从无到有,发展至110个,可用于实训设备仪器值4.5亿元。教职工从2000年的139人发展至目前的745人,专任教师从47人发展至483人。
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无到有,目前与美国、法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2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学院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受到海外合作伙伴的充分肯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院拥有国家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山东省高等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基地、青岛市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青岛市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等现代化的实训与培训基地。
学院与海尔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交通银行青岛分行等知名大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初步形成了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对高技能人才的联合培养。
学院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山东省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首届“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获得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二、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一)半岛城市群的崛起需要优质的高职教育
以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威海、烟台、潍坊、日照、淄博、东营等八市)地处环黄海经济区的要塞位置,是黄河流域城市带在滨海地区的延伸,是京沪中段兴起的独立城市群。山东省努力把该地区打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该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区域之一。山东半岛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建材、机械、化工、家用电器、电子通讯业以及一批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发挥山东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对外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内打通与我国中西部的联系,将使半岛城市群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带动山东、辐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核心地区。培养大批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半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高职教育的高水平和大规模发展成为地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半岛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示范院校的引领
近年来半岛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青岛市的职业教育有着良好的基础和环境。目前,山东省独立设置高职院校69所,青岛高职院校11所,在校生9万余人,开设专业74个,年培训能力达5万人。但是,山东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还不平衡,基础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山东省规划到2010年通过各种培训,高技能人才达到100万,而目前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形成适应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布局,建成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实力相对较强,能在本地区起到带头作用并能引领、辐射山东周边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是青岛市和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项目的可行性
(一)建设环境
1. 省市政府的强大支持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来抓,先后制定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十、百、千工程”建设方案》。“十一五”期间,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力争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重点建设10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0所高水平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1000个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示范专业(点)。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定期对职业教育工作巡视检查。
青岛市把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列入了《青岛市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