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评审标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附件:
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评审标准
主要方面 评审项目
项目内涵
一、申报基础 建设环境 举办方为院校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和制度环境。
举办方为院校提供稳定的办学经费。 领导能力 学校领导班子健全,结构合理;班子团结、勤政,已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
党政一把手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办学理念先进,表率作用好,威信高。院(校)长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先进理念的传播;具有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沟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具有人格魅力。 综合水平 学校定位科学、准确,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以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特色鲜明。
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注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比例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比例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强,获得教学、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成果多,学生满意,社会评价好。
校企合作紧密,初步建立起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能满足管理先进,运状态良好。
评价、考核、激励制度,管理队伍结构优,理念先进。稳定。
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方面有所成效。专业教学计划能较好地体现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合理,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占整个教学时数的比例不低于45%。
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75%以上。 社会服务 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不少于在校生人数的1/3。
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近三年的技术服务年平均到款额不低于学校总收入的2%。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已被企业、行业所肯定,并在全市高等职业院校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已与我市部分职业院校开展了支援与交流活动,并在选派教师支援、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共享、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在引进先进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师资培训与培养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建设 方案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定位准确、有高度,可行性强。具体任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重点专业建设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 建设内容 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内涵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可监测性。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教学实训实习条件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全部实践教学环节的一半以上;校外实训基地稳定,能满足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训的需要。创新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运行保障机制,促进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增加企业经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资金预算 经费预算科学、合理,经费来源有保障。统筹安排不同渠道下达或筹措的资金,分项目作预算,编制项目建设总预算和年度预算,并纳入院校总体预算。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专账管理。 保障措施 院校举办方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项目建设院校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保障有力,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预期效果 建设项目预期目标清晰、有量化指标,各项措施有力。项目建成后,能突出特色,在我市高等院校中具有示范性。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