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学会交往天地宽 第4课 真诚善待你我他 第2框 与友善为伴说课稿 鲁人版六三制.docx
山东省郯城县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学会交往天地宽第4课真诚善待你我他第2框与友善为伴说课稿鲁人版六三制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与友善为伴”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友善待人、和谐共处的意识。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友善的力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友善待人的情感态度,增强人际交往的和谐意识。
2.提升学生换位思考、尊重差异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的文明素养。
3.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友善待人的内涵,理解友善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能够在与他人交往中尊重差异,增进理解。
-学习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友善,如礼貌用语、帮助他人等。
2.教学难点:
-理解友善待人的深层含义,包括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宽容。
-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换位思考,克服自我中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能够保持友善的态度,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讨论“如何对待同学的不同意见”时,学生可能难以放下自己的立场,难以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逐步克服这一难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山东省郯城县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友善待人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人际交往的图表。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与友善为伴》的预习资料,如PPT展示友善待人的案例,明确预习要求,如理解友善的含义和重要性。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友善”设计问题,如“如何对待同学的误解?”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反馈监控预习进度,确保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案例,理解友善待人的具体表现。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或思考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实现资源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友善待人”的公益广告视频,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友善待人的理论基础,如换位思考、尊重差异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友善。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如何处理与朋友的小摩擦”,给予指导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友善待人的理论基础。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设计一次友善待人活动”的作业,要求学生规划活动方案。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或网站,如“友善待人”的故事集,供学生课后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设计并实施友善待人活动。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一步了解友善待人的理论和实践。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活动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友善待人的历史故事:收集古代名人友善待人的故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述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友善待人是一种传统美德。
-社会实践案例:搜集一些学校或社区中友善待人的成功案例,如“文明礼仪小天使”活动,展示友善待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学知识:介绍心理学中关于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如情绪智力、同理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友善待人的心理基础。
-文化差异: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友善待人的表现形式,如东西方礼仪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关于人际交往和道德修养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友善待人的深层含义。
-观看纪录片:推荐与人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