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中遇到的矛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程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中遇到的矛盾
今年转教高一,虽然还没有接触到新课程的教学,但是通过同事们地教学实际和自己对教材的研究,我认为:新课程新教材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文教材面目新、内容丰富、编排精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使用了一年,确实感到不适应让。
我觉得矛盾如下:
第一,新教材篇目多,教学时间又很少。教学内容太多, 按以前的教学方式处理教材,一篇篇讲,根本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教材的取舍,时间的安排都很是问题。
第二,课改中“新课标”提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一方面是彰显语文的“育人”功能,用文化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新课改实施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课内的学习之余有课外延???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具体做法
1、有机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部分有机结合,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伊始可以先理清“阅读鉴赏”四个单元教学内容,再把表达交流的中的五个点按照教学内容作些处理,然后有机插入四个单元的教学中。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诗教学之后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完成“朗诵”这个点;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写事要有点波澜”结合起来变成一个点安排在第二单元教学之后进行,阅读写作相结合;把“写人要凸显个性”和第三单元结合起来,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小狗包弟》作为写人叙事的范文来简单处理,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必修(二)第一单元(现代散文)之后,把“学习描写”“学习记叙角度”“学习抒情”三个写作训练点综合起来,在第一、第二模块完成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必修(三)开始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进行“学习选取立论角度”(审题立意)、把“学习选择论据和使用论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结合成一个点进行(选例、叙例、析例)写作训练。必修(四)把“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结合为一个点进行合理安排议论结构训练。把“ 学习论证”(必修三)“学会辩证分析”结合为一个点进行深入说理训练。完成了议论文的基础写作训练。必修(五)结合“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充实、学习写得有文采、学习写得新颖”进行写作综合训练。这样,把二十个写作训练点合并为八个训练点,完成记叙文、议论文基础写作训练。
2、归纳分类,专题研究
如果教师只是抓住课文一篇一篇地去教,这样做的结果是既零散无序,又不能很好理解教材编写精神,当然会时间不够了。把同类的文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研究,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节省时间。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单元编排正是按专题来组织的。比如仔细分析研究必修一教材后我们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包括现代诗的起源、演变、代表流派和作家,以及诗歌朗诵;古代历史传记散文专题,包括文言文基础知识,传记散文特点;写人记事散文专题,包括写人的手法(作为重点教学),记事的方法;新闻专题,包括新闻的相关知识,如何读新闻、看新闻;报告文学专题,包括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如何写报告文学。 这样处理不仅节省时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第二单元的文言文教学突出传记散文,以后在文言文教学时就突出山水游记特点、论说方法等,不至于文言文教学总是围绕字词转,没有层次感。必修教材的古代诗歌的教学,学习要求不宜定的过高,选修还有必选内容。
3.分组活动,总结展示
很多老师都忽视“梳理探究”,一般教师习惯于阅读课文学完以后,再处理其他内容。探究梳理内容放在模块结束以后进行,有些匆忙。每个模块学习初始,有计划的安排专题研究,每个模块学完之后进行交流总结。比如,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一组展示,其他小组作记录,最后各小组将自己搜集和全班交流时记录的新词新语整理归类,相互交流整理,再写成论文,每组交一篇,教师批阅后,进行小结。以上学习均安排在课外,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并提高了作文能力,可谓三全其美。
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新教材在五册书的“梳理探究”中,安排的优美的汉字、成语、修辞、对联、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语言翻译等都是高考《大纲》中规定的考查内容,新教材将之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并列安排,足见其用心。教师皆不可对此不闻不问。
4、扩大阅读的范围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5、督
显示全部